大家看清宫剧,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幕,大殿内,皇帝从后面缓步走出来,下面是穿着朝服的文武百官,太监扯着嗓子喊上一句"皇上驾到",然后就开始一天的早朝了。事实上,这种正式的大朝在清代是很少见的,甚至几个月才会出现一次。
通常情况下,皇帝处理政务都是用"召见"的方式。召见官员一般都是在皇帝用过膳之后进行,太监把当日需要召见的大臣的名单放在饭桌上,皇帝吃完饭,便开始依次召见。
那么,清朝的皇帝在和大臣交流时,是用满语还是用汉语?
这个要分情况来说。
像电视剧中那样的大型朝会,早期基本上全是说满语,随着皇帝们汉语越说越好,也说汉语,但规定是以满语为准。
皇帝发号施令、发布决策的时候,说的是满语。
如果是皇帝召见大臣,君臣交流的时候,就不那么拘束了,面对说满语的大臣便说满语,面对说汉语的大臣就说汉语。
之所以以满语为主,除了保持民族传统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那就是为了保密。所以,清朝早期时的机密文件全是用满文记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