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杖只因图雪耻, 横戈原不为封侯。"对比中国历来的立功封侯之志,袁崇焕这首《边中送别》中的心声吐露可谓是响当当的豪言壮语。在天启六年(1626)的宁远孤城之上,儒生袁崇焕或许正抱着这样的豪情率领孤军与后金铁骑血战,我相信他其时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心中所激荡的唯有战死沙场的决心。他恐怕不会想到自己会在未来的数年之内成为大明帝国屹立关外不破的长城,也更不会想到中国历史会因为他的存在而增添无法名状的最深的痛!
三
由于受传统文化与传统军事思想的影响,中国历史上更推崇"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儒将。这种思想其实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们对美的追求,难听点说,反映出的是"以貌取人"思想的延伸而已,绝大多数冲锋陷阵、流血拼命的恐怕是黑旋风与猛张飞一类的其貌不扬的死士。所以中国历史上真正的儒将并不多,偶尔一个半个就会被人不遗余力地吹捧。儒将难得,有儒将出现,那是国之幸事,袁崇焕是一个儒将,同时也是一个猛将。
且不说他在宁远城上指挥气定神闲,单单说他在辽东全面溃退之际单骑出关考察地形,就足以说明这个人身上的胆气。当然,这份胆量在败亡的危难之际让他在朝堂内外的声名鹊起,同时也让他在短时间内官位连升。没有这个举动,他不会站在宁远的城楼之上。没有这份胆量,他也不敢在辽东指挥官高弟下令全军撤退时毅然抗命孤军扼守宁远。
宁远之战是传奇的,传奇之处是一生没有打过败仗的努尔哈赤在宁远城下尝到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失败,而这次失败也成了努尔哈赤死亡的直接原因--有人认为努尔哈赤是因为在宁远城下中炮而伤势过重去世的,也有人认为努尔哈赤因战败而心情郁愤而死。传奇之处的原因还在于以前多是明军占优势人数而失败,而这次人数处绝对的劣势而胜利,并且是自努尔哈赤起兵以来明军的第一次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