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并州刺史、东平人毕轨,以及邓飚、李胜、何晏、丁谧等人,皆有才名,但是急于富贵,趋炎附势,明帝厌恶他们浮华不实,都压着不用他们。而曹爽一向和他们亲善,等到他辅政,将这些人全部提拔,引为腹心。何晏,是何进的孙子。丁谧,是丁斐的儿子。何晏等共同推戴曹爽,认为大权不可委之于他人。丁谧为曹爽设计,让曹爽奏报皇帝,下诏任命司马懿为太傅,任命曹爽的弟弟曹羲为中领军,曹训为武卫将军,曹彦为散骑常侍、侍讲,其余诸弟,全部为列侯、侍从,出入宫禁,贵宠一时。
曹爽事奉司马懿,礼貌虽然还在,而一切政事决策,都自己决定,很少再向他汇报了。曹爽又将吏部尚书卢毓调任仆射,任命何晏为吏部尚书,邓飚、丁谧为尚书,毕轨为司隶校尉。何晏等人仗着自己的权势处理事情,攀附他们的就升官,违逆他们的就罢退,内外大臣官吏,都望风使舵,不敢忤逆他们的意旨。
黄门侍郎傅嘏对曹爽的弟弟曹羲说:"何晏表面沉静,而内心躁动,贪巧好利,不务根本,我担心他会迷惑你们兄弟,让仁人远离,朝政废弛!"何晏于是和傅嘏有了矛盾,找一件小事,免了傅嘏官职。又将卢毓从内朝的尚书排挤出去外朝做廷尉。毕轨接着再诬告卢毓,免去廷尉职务。舆论对此反应强烈,又任命卢毓为光禄勋。大将军长史孙礼正直不屈,曹爽嫌他碍事,排挤出京,外放为扬州刺史。
曹爽的小人之心与私利之欲,让贤臣远离,小人得近,为以后的司马懿取而代之埋下了祸根,但是究其根本,问题还是出在魏明帝身上。
曹叡"不思建德垂风,不固维城之基,至使大权偏据,社稷无卫",这是根本。君王再有才能,也不能靠你一个人治天下。再加上,君王最大的任务并不是治国,而是传承。应该以传承为出发点,以传承为最终目的来思考一切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