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波将军,顾名思义,意指能降服波涛的将军。自汉武帝首次设立这一称号以来,在汉朝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总共出现过四位伏波将军,他们分别是西汉的路博德、东汉光武帝时期的马援、东汉建安时期的陈登和夏侯惇。在这四人中,路博德和马援都曾平定过越南,在历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那么这两位伏波将军在平定越南的过程中,有哪些异同点呢?笔者将从作战人数、作战过程和作战成果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作战人数
据《资治通鉴》记载:
"秋,遣伏波将军路博德出桂阳,下湟水;楼船将军杨仆出豫章,下浈水;归义越侯严为戈船将军,出零陵,下离水;甲为下濑将军,下苍梧;皆将罪人,江、淮以财楼船十万人。越驰义侯遗别将巴蜀罪人,发夜郎兵,下戕柯江,咸会番禺。"
路博德雕塑
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南越王相吕嘉发动叛乱,杀南越王赵兴,还杀汉使者终军及汉将军韩千秋,另立赵建德为王,实行分裂割据。汉武帝一声令下,五路大军齐发,水陆并进,人马多达10余万,声势浩大。不过,路博德实际投入战斗的只有他和杨仆带领的两路人马,总兵力应在5万人左右。
"戈船、下濑将军及驰义侯所发夜郎兵未下,南越已平矣。"也就是说,当路博德和杨仆解决了所有战斗,平定了南越,而戈船将军、下濑将军和驰义侯三路人马都还在番禺。
那么马援平定交趾用了多少人马呢?
马援雕塑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交趾郡(今越南河内附近)徵氏姐妹花发起叛乱,九真、日南、合浦等当地的少数民族部落纷纷响应,攻陷交趾俊郡,连下六十余城。
光武帝任命马援为伏波将军,"将楼船大小二千余艘,战士二万余人,进击九真贼徵侧余党都羊等。"(《后汉书·马援列传》) 也就是说,马援的总兵力在2万多人,比路博德带领的人马要少一半以上。
二、作战过程
路博德平定南越的过程,总的来说比较顺畅,因为他有一个非常给力的帮手--杨仆。在路博德还没有到达番禺之前,楼船将军杨仆就先攻下了寻陿和石门两处要塞,为路博德大军南下铺平了道路。
两军汇合后,杨仆从东南面,路博德从西北面,双管齐下。杨仆杀伐果断,"纵火烧城";路博德则是刚柔兼济,"遣使招降"。两路大军基本上没有遇到太顽强的抵抗,赵建德和吕嘉就已伏首,可谓兵不血刃而定全越。
越南风光
马援则没有路博德那么好的运气。当大军驻扎在雷州龙门镇时,楼船将军段志因水土不服病死。马援合并段志的军队,逢山开道,遇河搭桥,一路披荆斩棘推进了上千里。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马援到达了浪泊,与叛贼正面交战,大获全胜,斩首数千,降敌上万人。然后,马援一路追着征氏姐妹花,最终在第二年正月,将二人就地正法,把首级送到了洛阳。
三、作战结果
路博德平定南越以后,将南越国的领地划分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九个郡县。其中,交趾、九真和日南属于今天的越南。
这次平定南越的战争影响深远,不仅打破了赵氏家族长期对南越地区的家族式统治,而且将南越地区纳入中原王朝的行政区划,为汉帝国开疆拓土做出了重要贡献。
交趾、九真、日南三郡
马援平定交趾以后,奏请光武帝设置封溪、望海二县,他每到一地就"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其民",为当地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与此同时,马援还参照汉代法律,修改了越律与汉律相互矛盾的地方,并向当地人申明,以便约束,自后"骆越奉行马将军故事"。真可谓文治武功,两手都有抓,两手都很硬。
除此之外,马援还干了一件霸气十足的事。马援在新的边界上,安排工匠立起两根铜柱,柱上镌刻有铭文:"铜柱折,交趾灭"。越地土著不敢对其破坏,只敢路过时捡捡瓦片和石子投掷铜柱。日子久了,铜柱下面的石块就堆成一个小山丘。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后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