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预测:中国人口迅速萎缩,将成为全球面对的最大挑战
1959年周总理在接见《大公报》记者时说:"中国人口多,任何时候要算两个账,一个是把生产增加的数字除以6.5亿,数字就不多了;一个是把每一个人多吃的数字乘以6.5亿,数字就不小了。"
这段话的核心直指一个困扰全世界所有国家的重要战略问题--人口
2017年,我国新生人口为1931万,到2022年就跌破千万。只有956万,直接"腰斩";
而且2022年,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生育率更是降到-0.06%。
难怪联合国都发出疾呼:"拥有庞大消费市场和生产动能的中国一旦人口迅速萎缩,将成为全球重大挑战。"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人口问题"呢?这期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一、生育调控的百年轮回
生育计划并非中国独创。1912年,美国护士桑格目睹母亲因频繁生育早逝后,掀起全球节育运动。
当时欧美工业国生育率已从19世纪中期的5.7骤降至1930年代的2.2,于是,优生学等理论催生出"精英多生、平民少生""本国人多生,外国人少生"的畸形观念。这样荒谬的言论,居然刊发在全世界最权威的科学期刊上(《科学》26 August 1932)。
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多迹象表明,西方某些团体通过粮食价格、思想洗脑等方式在操控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
而在新中国这边,1960年,学者马寅初提出了《新人口论》,首次系统的论述了人口质量与数量的平衡,但其中一些看法也为后来埋下了一定隐患,客观制造了许多问题。
虽然如今计划生育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我们仍然不禁想问,客观的看,人多究竟是好是坏呢?
二、人口红利的双面效应
在工业化时代,人口是发展的核动力。亚当·斯密曾指出:"国家繁荣的晴雨表就是人口增长。"
从古代造纸术到现代人工智能,每个突破都需要庞大的人才基数作为支撑。
比如,如果没有人了,谁去守土卫疆?没有人了,从哪里来的国内大市场,内循环?没有人,从哪里来的文化再生产?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人,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前提,没有人口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发展根本就无从谈起。
美籍华裔人口专家易富贤认为:日本经济从巅峰滑落,正是人口老龄化的现实警示。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人口多自然是好事。
但人口优势,需要发展水平支撑。说白了,人口多的好处,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在生产力极大提高的工业化之后。否则,人口可能就是"沉重的负担"
新中国刚建立时,由于战争带来的创伤太大,第一波婴儿潮顺势到来,当时国内主流观点是"众人拾柴火焰高"、"英雄妈妈"。
1953年,新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没想到,仅过去了四年,中国总人口突破了6亿,比四万万人的1949年多了一亿多人。
当时,城市就业压力大,过多的人口没有工作,成了一个大问题,于是,"知识青年下乡"成为特殊时期的解决方案。
到80年代,面对美苏压力,1982年正式将计划生育定为国策。这才有了后来的独生子女一代,这在全球都少见。
4、破解人口困局
2000年,我估计生育率跌到1.22,2010年在跌到1.18,远低于正常2.1的替换线。
事实上早在三十年前的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时候,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就只有2.31了。
曾还有部分所谓的人口专家鼓吹:"不能放宽计划生育政策,否则生育率会迅速攀升到5甚至6。"
可事实上呢,虽然放开二孩三孩,但效果只维持四五年,现在的人口生育率正一路向下狂奔。
当下社会面对的不仅仅是生育率降低问题,还有更没可怕的危害--人口老龄化。
要知道,一个全是老人的社会是没有希望和未来的,日本就是前车之鉴。
面对这种情况,国家也高屋建瓴的进行了及时的部署。一方面:打击天价彩礼、降低婚配成本,以实现提高生育率;
另一方面:加强宣传教育,为广大青年树立正确婚恋观、生育观;
此外,已经落实双减减负、生育补贴,还有未来要在托育服务、劳动保障等方面发力。
只有跨过这个坎,多管齐下,才能跨越"人口陷阱",让我们的民族迈向伟大复兴。
历史告诉我们,人口问题没有简单答案。正如周总理的智慧启示,关键在于动态平衡--既要避免马尔萨斯陷阱,也要警惕低生育漩涡。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14亿人的创造力仍是民族复兴的最大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