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著名数学家杨乐院士逝世:半个世纪的“进与退”(2)

2023-10-23 10:54     京报网

"这就像彭桓武先生对'为什么回国'的回答--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杨乐说,"我从1956年开始接受高等教育十年,国家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提供好的环境,耗费财力和物力培育了我。那时候研究生多'金贵'啊,我入数学所做研究生的1962年,全所一共招了6名研究生:熊庆来先生有两名,华罗庚先生有4名。那年,北大数学力学系研究生多一些,也不过10名左右。到研究生毕业,我们已经接触到科研前沿了,为什么不继续做?"

1977年,杨乐(右)和张广厚一起讨论问题。

转 型

说起来,杨乐、张广厚能摘取佳果,除了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外,还得益于导师熊庆来的"老马识途"。

熊庆来,中国数学界元老级人物,数学家陈省身、华罗庚、许宝騄,物理学家严济慈、赵忠尧、彭桓武、林家翘、钱三强等都是他的学生。

担任二人导师时,熊庆来已年逾古稀,自谦"不能给具体帮助,但老马识途"。当时国内学术界与国际上几乎没有交流,杨张二人研究领域函数值分布论的最新进展无从得知,但在熊老的指引下,他们通过对法国经典理论的深入钻研,掌握了其中精髓,迅速接近研究工作的前沿,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杨乐、张广厚、陈景润一举成名后,1978年,数学所恢复招收研究生,招收人数27人,报名人数却高达1500多人,大多是冲着他们三人而来。令人惊讶的是,杨张二人一个没收,接连几年都是如此。

杨乐的想法很简单。学科发展亦如生命体,有萌芽、壮大、兴盛和衰落的过程。函数值分布论从19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曾是数学的一个主流研究方向,统治数学界多年,其辉煌时法国数学领域的院士有一半在研究它。但杨乐判断,经过半个多世纪,这一领域已过顶峰,接近尾声。自己能做出突出成果是"有运气的"--看准了尚可挖掘的空间,但"强弩之末的方向不宜再引导青年学子投身其中了"。

判断果敢,坚持则更需勇气。杨乐的导师生涯近40年,正式招收的研究生只有7名,加上指导的博士后研究生,一共也就10名左右。

乔建永是杨乐的博士后研究生,他在研究生期间参加一些全国复分析会议时,就多次听到杨乐强调"不要抱着一个老方向不撒手"。"老一代科学家就是有这样的品格,没有把自己研究的领域吹得天花乱坠。他当时就提醒复动力系统很重要,事实也证明,这个领域后来出了好几个菲尔兹奖。"乔建永说。

杨乐也开始尝试转行。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元曾说,以杨乐的天分与实力,改行经典解析数论、复动力系统或多复变函数论都不会很困难,再现辉煌也极有可能。

可时代交给这位年轻数学家的,还有更重要的工作。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隆重召开。新闻人物杨乐、张广厚和德高望重的华罗庚、严济慈、钱三强,在同一个组别出席大会。

大会结束后的4月,杨乐、张广厚出国到苏黎世参加学术会议,先去瑞士,再去英国。这又是一次具有历史节点意义的出访,是1966年以来国内学者第一次以个人身份去国外参加学术活动。

1980年,杨乐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这是自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增选--增选了283名学部委员。彼时,此前的250多位学部委员已去世了近一半,余下的也大多年事已高。

当时,国家急需有为中青年,中央反复强调干部年轻化。1981年召开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大会前,时任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胡克实向邓小平汇报。邓小平特别问道:"有50岁以下的没有?有40岁以下的没有?"胡克实说,最年轻的是杨乐,41岁。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