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著名数学家杨乐院士逝世:半个世纪的“进与退”(4)

2023-10-23 10:54     京报网

杨乐承担了一份艰巨的工作--接待霍金。除了游览长城外,杨乐全程参与霍金在北京的活动,从访问日程、学术演讲到食谱、轮椅尺寸,事无巨细都要作出特殊的安排。其间还发生了惊险的一幕,霍金从杭州飞到北京刚刚到达翠宫饭店时,发生了呼吸困难。杨乐、丘成桐急得团团转,好在霍金不久后恢复了正常。

直到将霍金和夫人送到北京机场握手告别时,杨乐忐忑不安的心才终于放下。

2002年8月,杨乐夫妇(后排)与霍金夫妇合影。5

漩 涡

1999年1月,杨乐又一次登上头版头条,这次是《南方周末》。

20世纪90年代末,《南方周末》以批评报道、社会监督著称。

这篇报道称,"中国科学院在北京的4个数学类研究所合并,106名正研究员面临'下岗'。"这在科学界乃至全社会不亚于一场"地震",人们不明白作为稀缺资源的科研人员为何会下岗。

在这场"地震"里,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下了岗的又上岗,在岗的要下岗。"其中,"下了岗的又上岗"说的就是杨乐。1995年他卸任数学所所长,1998年底中国科学院成立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数学院),杨乐出山担任首任院长。

当时中国正处于"做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的年代,"脑体倒挂"现象严重。在北京,出租车司机一个月可以挣2000到3000元,但身为院士的杨乐、王元们,工资只有1800元。不少科研人员受不住清贫而离开,科研院所更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1998 年,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试点,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决定把现有的120余家研究所进行合并、整合,形成80多家研究机构。将4个数学类研究所合并成数学院,是"试点的试点"。

过去4个所每年加起来有经费1000万元左右,合并后可以每年追加2500万元的创新经费。这对从事基础科学的研究院所来说是重大利好。

但改革难度也是巨大的。创新基地有严格的人员名额限定,原来4个研究所有行政人员100人、科研人员400人,创新基地名额只有200个。而且为了保证基地的创新活力,要求平均年龄不能超过40岁。谁进谁不进,触及到个人利益,阻力可想而知。

筹备数学院时,中国科学院希望杨乐主持合并工作,出任首任院长。

这一年是1998年,杨乐59岁了。

李文林说:"谁都知道这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杨乐是院士,功成名就,他若不担任领导职务,完全可以进入基地,清清静静做自己的研究。"

但杨乐还是决定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困难了然于胸,只是掰手指一算,舍我其谁?4个所里,王元、陆启铿、丁夏畦都是70岁的老人了,马志明、郭雷那时资历尚浅。

"另外也觉得有些壮志未酬。我担任了两任所长,受困于经费没能施展拳脚,这是一个机会。"杨乐说。

经过筹委会讨论决定,进入创新基地的人员待遇大幅度提升,正研在5000元左右;未进入基地的待遇也有所提升,从1000元提高到3000元,可以照常做科研,并不存在"下岗"一说。

第一批进入基地的名单公布后,免不了议论纷纷。但有人不顾事实,捅到了媒体,还散播到国外数学界,甚至对杨乐进行人身攻击……

这些人可能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为了吸引优秀的年轻人,改革中给一线最优秀的青年学术带头人的月薪达万元,而过去数学所工资最高的杨乐、王元等院士是6000元。

办公室里媒体打来的电话响个不停,杨乐一个都没有回应。乔建永私下打抱不平:"真不该接这个'烫手山芋'。"导师杨乐摆摆手,淡淡地说:"总得有人干。改革都是受益者,只是有先有后。"

实际上杨乐承受的压力是巨大的,只有跟老朋友、老同事王元在一起的时候,他才会倒倒苦水,"要不是承担着这样的职责,我宁愿拿从前的工资,在基地之外工作,省得在流言的漩涡中、在是非之地纠缠"。王元安慰杨乐:"机遇难得,要坚持下去。"

杨乐也无心纠结流言是非,他连数学院大楼装修采购电梯的事都在操心。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