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慕文教,琉球最笃”:琉球国赴华留学生的沉浮(5)

2024-07-22 10:42  360kuai

福州琉球馆,官方名称"柔远驿",现位于台江区琯后街。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勤学生入闽后的学习和生活主要在琉球馆

这些勤学生的留学时长以七年为限,同时赴闽的次数并没有限制,琉球王室会依据需求派遣勤学生多次赴闽学习所需的专业技术,一些勤学生也会依据自身需求再次请求王室赴闽读书。康熙年间,久米村人金溥甚至有先后三次赴闽勤学的记录。

"欲寄相思泪,不知何处流"

光绪元年(1875年),由于日本阻贡,久米村人林奕丛赴闽读书后,琉球终止派遣子弟赴闽勤学,官生派遣制度也一并废止。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时为国子监祭酒的王士祯曾对琉球国做出评价:"向慕文教,琉球于诸国为最笃,国家待之亦为最优。"琉球国向中国的积极靠拢,其政治意图诚如中山王尚真所言:"臣祖宗所以殷勤效贡者,实欲依中华眷顾之恩,杜他国窥伺之患。"长期以来,琉球以强大的明清为庇护,对外有威慑北邻日本,保障自身安全的考虑;对内树立政府威望,维持朝贡贸易这一重要经济来源。由官生派遣和入闽勤学共同组成的琉球生赴华留学制度是宗藩体制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加强了中琉间的宗藩联系,而且对中国儒家思想和文化,中国先进生产力在海外的传播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明清两朝,包括官生与勤学生在内,琉球向中国派出了数以百计的留学生,他们成为了琉球的文化精英,并通过政治或者教育的影响而改造了琉球,向琉球输入了儒家思想,使其接受了中华文化的洗礼,从一个没有文字的国家变成了在东亚享有美誉的"守礼之邦",这一意识形态资源也有助于维护琉球国王的统治。另一方面,留学生带给琉球丰富的物质生产技术,有效推动了本国生产技术的进步,使得琉球贸易枢纽的作用更加突出。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