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圆,《清代琉球赴华勤学生之研究》,硕士论文,福建师范大学, 2018年
虽然不享受正式的官方待遇,但这些勤学生也带有半官方色彩。这些勤学生往往跟随琉球使团前来,会受到中国政府的接待,但其拜师学艺,寻找老师的活动都属自发,并无官方统一管理,琉球政府在行前赐予他们金银货物作为日后在华求学生活的资金,如果他们是随使节团北上进京,也会被当作使者受到中国政府的赏赐,总之虽然其待遇不如官生,但也是有相当保障的。
与在最高学府国子监就读的官生不同,勤学生求学地点集中在距离琉球较近,联系最为密切的福建地区,赴闽后他们会拜入当地先生门下求学,除了"读书习礼"或"学文习礼"这些与官生类似的学习内容,勤学生还很重视对生产技艺的学习,以满足琉球王室的需要和琉球居民的生产生活要求,勤学生学习内容包括天文历法、风水地理、制茶制漆、番薯种植、甘蔗制糖、绘画书法、医学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根据史料我们能看到他们的学习内容多与实际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如金锵在成化元年(1465年)八月十五日,以通事身份,随正议大夫程鹏赴闽,学造历法。这也是目前所知最早前往中国的琉球勤学生。松氏比屋,弘治三年(1490年),跟随贡使入闽赴京,学烟花火药;毛文英,嘉靖二年(1523年),以王舅通事身份赴京朝贡,返回时在福建学习"凤凰桥"及"石龙头"造法;野国,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以总管身份随使团赴闽,学习番薯栽培之法……这些更接地气的生产技术对琉球的影响并不小于儒家文化,比如那位松氏比屋就是将中国烟花技术引入琉球的第一人,"本国为烟花戏自此而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