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见了俄罗斯外长,用三个"最"定义中俄关系,拉夫罗夫这一步走得不简单
根据环球网报道,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北京会见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两人握手瞬间被镜头记录,这场会晤不仅是两国高层例行沟通,更因王毅开口即用的三个"最",让国际社会格外关注。
王毅说,中俄关系是当今世界"最稳定、最成熟、最富有战略价值"的大国关系。这三个"最"看似简单,实则分量极重。放在当前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的大背景下,更能品出其中的深意--过去几年,全球地缘冲突频发、大国博弈加剧,不少传统盟友关系因利益分歧出现裂痕,但中俄始终保持着高频次互动,从元首会晤到外长沟通,从经贸合作到国际事务协调,合作广度和深度持续拓展。
拉夫罗夫(资料图)
拉夫罗夫此行不简单。他先去了马来西亚参加东盟系列会议,与中国外长短暂会面;接着飞赴朝鲜,与朝方深入交流后,马不停蹄赶往北京。这样的行程安排,透露出俄罗斯近期的外交重心--既想巩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又迫切需要与中国这个"关键伙伴"对表。毕竟,俄罗斯当前面临的国际环境并不轻松:乌克兰危机持续三年多,战场消耗巨大;北约在东欧方向动作不断,对俄制裁未见松动;欧洲部分国家逐渐解除对乌军援限制,战场压力有增无减。
拉夫罗夫需要向中国"交底"。他在北京与王毅的会谈中,除了讨论乌克兰问题,还重点谈及朝鲜半岛局势。而朝鲜在拉夫罗夫访朝时释放的信号更值得玩味--朝方明确表示"无条件支持和声援俄罗斯领导层为从根源上解决乌克兰事态而采取的一切措施"。这种表述在国际场合极为少见,相当于朝鲜给俄罗斯递了一张"支持牌"。对俄罗斯来说,这无疑是雪中送炭;但对中国而言,需要考虑的是东北亚局势的平衡。
中俄关系的"稳定性"体现在哪?看看双方的合作基础就知道。过去十年,中俄贸易额从不足900亿美元增长到2000多亿美元,能源、基建、科技等领域合作项目一个个落地;在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机制中,两国立场协调越来越顺畅;面对国际热点问题,双方始终保持沟通,避免误判。这种基于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伙伴关系,不是临时搭伙,而是着眼长远的战略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