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通州区的张家湾,有着一处琉球人墓园,根据学者考证,这里前后共埋葬过14位琉球人,出身在碧海蓝天的群岛,却最终归葬于水深土厚的幽燕大地,这群远离故土的琉球人多是来华使者或者留学生。其中最早安葬在此的,名叫蔡宏训(汉名),他被琉球国派到国子监研读汉学,雍正二年(1724年),因病而逝,皇帝下赐300两抚恤,并在张家湾为其修墓。能够得到皇上的亲自过问,是因为蔡宏训的琉球"官生"身份。
公费的官生与久米村闽人三十六姓
明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遣使招谕琉球,同年十二月,琉球中山王派遣使团赴京,自此,中琉间五百多年的藩属关系正式建立。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感于琉球"修职勤且最恭顺",特别提出琉球中山王、山南王可以派遣贵族子弟进入国子监留学,学成后归国,由此开始了持续明清五百年的琉球官生派遣制度,这一期间琉球共派遣官生26批,人数约96名。
在明朝时期的官生,均就学于南京国子监,未随永乐帝迁都北京而改变。这些进入明朝最高学府国子监的留学生受到了充分礼遇,他们大多本就是王室贵胄,抑或已被委以重任,明朝给他们的待遇相当于正七品以上的外藩子弟,由此被称"官生"。作为未来琉球国的统治精英,他们学习的内容也以儒家文化、册封礼法为主,
官生在华学费和各项生活费用由朝廷承担,皇帝还专门命人为其建造光哲堂和王子书房,作为他们的宿舍。于夏、冬两季还分赐琉球官生及其从人季节性衣物、靴袜、被褥,并成为了此后定例。除了在物质上的丰厚赏赐外,官生归国时,皇帝还派专人一路护送至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