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记载出自《左传·鲁宣公十二年》,讲的是公元前597年晋国和楚国之间爆发的邲之战,在这一战中楚国的许伯、乐伯、摄叔三人分别表达了自己对"致师"二字的理解,并付诸行动,最终许伯驾战车飞驰到敌军军营附近兜了一圈然后安全地返回;乐伯乘车迫近敌营之时用箭射敌,他的车夫却下车整理战马的"着装",整理完成后乐伯和车夫安全地返回;摄叔驾战车冲入敌营杀敌并割下敌人的耳朵然后带着俘虏安全地返回。邲之战以楚国的胜利告终,奠定了楚庄王称霸的基础。
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以大卒驰帝纣师。
这句话出自《史记·周本纪》,讲的是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伐纣之时,在牧野之战中武王命尚父姜子牙率领百名壮士致师,在这一战中商朝军队均倒戈相向,武王最终夺取了天下。
在以上的两场战争的时间跨度上来看,这种在现在看起来很奇怪的战争形势至少在中国古代存在了四五百年之久。在后来的历史上,致师的情况越来越少,不过,到了楚汉争霸期间,它再一次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