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杨坚夺取北周政权的关键时刻,想着打虎还得亲兄弟,就让长子杨勇去邀请杨瓚相助。杨瓚"素与帝不协",不但"不从",还说"作隋国公恐不能保,何乃更为族灭事邪",认为杨坚当个国公就很不错了,想要更进一步,肯定会爬得高摔得狠,还会带来灭族之灾。杨坚掌握北周实权后,杨瓚"恐为家祸",害怕万一事败受到牵连,甚至"阴有图帝计",要找机会除掉杨坚。杨坚虽然"每优容之",还在即位后封其为滕王,但仍怀恨在心。杨瓚王妃顺阳公主因妯娌间的琐事,和独孤皇后向来不睦,暗地里有诅咒之事,文帝命令杨瓚休妻,杨瓚不从,文帝就在家谱上抹去王妃名字。开皇十一年(591)八月,杨瓚跟随文帝前往长安南边的栗园,兄弟二人在树下饮酒。杨瓚刚喝一杯,就七窍流血而死,年仅44岁。"人皆以为遇鸠",时人都认为是被杨坚毒死。
杨整早在跟随北周武帝东征北齐的时候就战死沙场,否则下场不会比杨瓚好。开皇年间,杨整妻子去世,儿子请求下葬其母。杨坚接到有关部门的报告后,愤愤地向大臣回忆了当年两个弟弟对自己的羞辱陷害,公然说道,"羡人无兄弟"。
文帝对亲弟弟如此做派,几个儿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不免有样学样,相互之间缺乏兄弟亲情,全然没有兄友弟恭的和谐天伦。
再说偏心不公,这点突出表现在文帝夫妇对杨勇和杨广的态度上。
杨广篡夺东宫,本来就没有任何正义性可言,况且杨勇作为太子,并无大错,文帝夫妇本该旗帜鲜明地支持杨勇,断绝杨广的觊觎之心,但却在二人的争斗中,明显偏向杨广。文帝曾让相面大师来和给几个儿子看相,来和言杨广"眉上双骨隆起,贵不可言",文帝予以默认。文帝又问曾经预言他必登皇位的韦鼎,"我诸儿谁得嗣位"?当时杨勇已经是太子储君,文帝再问这话,明显是在摇动东宫,对杨勇不满。韦鼎很是聪明,回道,"至尊、皇后所最爱者当与之,非臣敢预知也",文帝对此一笑了之,"卿不肯显言邪",亦不置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