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举人有多大权利?看看左宗棠就明白,难怪范进中举高兴发疯!
古代封建社会,门阀士族林立,阶级观念严重,下层百姓想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现有的阶层,可以说是难如登天,好在自隋唐开始,统治阶级推出了科举制度,从此天下的读书人就把考试这件事当做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科举称得上是古代百姓唯一的上升阶梯(战乱时期除外),一朝考中就是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别人也会高看一等。
中学课文《范进中举》里的范进,是清人吴敬梓笔下《儒林外史》中的一个角色,范进穷困潦倒,在一直不停地应试中度过了他的前半生,考了二十多次,直到五十四岁才中了个秀才,有了乡试的资格,没想到乡试居然一试即中,成了举人。中举后他竟然高兴得"疯"掉了,亏得平日里颇瞧他不起的老丈人胡屠户扇了他一巴掌,才将他打得恢复正常。
虽然岁数大了中举不容易,但是也仅仅是中了一个举人,又不是进士,怎么就高兴疯了?清代举人到底有多大权力?明清时期的读书人从没有功名到有功名,从功名小到功名大,有童生,秀才,举人,进士四个级别。其中秀才和举人在有无俸给,能否当官两个方面截然不同,造成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的巨大悬殊。"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是真实的写照。
秀才没有薪水,不可以当官,所以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地位,需要自食其力养家糊口。因此往往被称为"穷酸秀才"。秀才有三方面的特权:一是可以见了县官不磕头,还有座位。二是犯了罪不可以直接脱开裤子打屁股。既使要打手心也只能由县处级的学官动手,不许衙役打。动刑要省里批准革去功名才可以。三是不用服徭役,房子可以比别家高三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