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读罢,百感交集,老泪纵横。要斩一个自己赏识的大将军,的确痛若刀绞;若是刀下留情,又难以服众,他只好强忍悲痛,挥泪斩马谡!
马谡被斩后,他将马谡儿子收为义子,待其遗孤若平生;并亲写祭文,以示悼念,十万将士也都为此而垂涕。正像毛泽东1952年2月10日,在刘青山与张子善被判死刑时所说的一样:"挥泪斩马谡,这是不得已的事情。"
第三,诸葛亮在"失街亭"中有责任吗?街亭失守以后,诸葛亮曾给后主上表,请求自贬三等,由一品丞相降为三品右将军。这说明诸葛亮自己也承认在"失街亭"中是负有一定责任的:
其一,诸葛亮不应分兵作战,委责于他人。当时虽然曹魏内部内讧不断、兵疲民穷,但"瘦死的骆驼比马胖",曹魏的总体力量还远远超过蜀、吴。诸葛亮没有采纳大将魏延的"集中兵力攻取关中"的建议,执意把有限的兵力分成三股:由赵云、邓芝去占领箕谷(今陕西汉中市北);任命参军马谡、王平为前锋,镇守街亭;自己则率十万大军去突袭祁山(今甘肃)。本来诸葛亮的兵力,相对曹魏在当地的守军是占绝对优势的,但这样三路分兵后,强势就变成相对弱势了。特别是当魏将张郃在街亭围困马谡时,诸葛亮理应立即率大军去北救街亭。但诸葛亮却在祁山按兵不动,眼睁睁地看着街亭失守。因此,毛泽东在《资治通鉴》·卷七十一·《魏记四》上读到这段记载时,曾点评道:"初战亮宜得临战。"后又在眉批中说道:"自街亭败后,每出,亮必在军。"说明指战员在一线亲自指挥战斗,是何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