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争霸韩信征战北方,连灭多国,项羽为何“执迷不悟”?

2024-03-01 15:22     360kuai

韩信未遇之时,无一日三餐,及至遇行,腰悬三尺玉印,一旦时衰,死于阴人之手。在没有从戎之前,韩信的甚至都无法满足自己的温饱。甚至,还曾受过胯下之辱,是能屈能伸的典范。

若不是有萧何月下追韩信,想必就不会有后来的兵仙,韩信也不会跻身兵家四圣之列。虽然他的下场有些凄惨,但的确是大汉的开国元勋。可以说,若是没有此人,高祖皇帝的江山不会得来的如此容易。

在刘邦眼中,韩信是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人中英杰。如果不是他知人善任,就算萧何拼了命的举荐,韩信也不会创下不世之功。早年间,他曾跟随着楚军,奈何屡次为项羽筹谋划策,却一直不受待见,计策也不被采纳。

在刘邦入关中以前,韩信告诉他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这便是成语,约法三章。自那以后,刘备开始有了新的打算,他不愿意久居人下,也想要和项羽分庭抗礼。

而且各路诸侯早有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可是后到的项羽却成为了诸侯上将军,明显还是压刘邦一头。同时,项羽对刘邦的一些小动作也很不满意,这便有了鸿门宴。自那以后,以刘邦为首的汉军阵营和以项羽为首的楚军阵营展开了持续的交战。

彭城之战以后,汉军大败。当时刘邦无奈只得北上,在谋士辕生的建议下,刘邦决定亲率部队回到荥阳继续作战,而韩信则负责开辟北方战场。如此一来,便能有效的钳制项羽的主力,同时还能为汉朝多开辟些土壤。

即使在荥阳无力对抗项羽,也能够有容身之所。当时项羽只顾着围堵刘邦,根本就没有顾忌韩信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本来的打算,就是将北方全部收归己有,而后韩信挥师南下,救援刘邦。

倚重南方,轻视北方的重要性楚王一炬,可怜焦土。项羽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好好的利用北方。在他眼中,易守难攻的关中之地,远不如自己的家乡。

所以,他入关中以后,亲自带头烧杀抢掠,纵容士兵杀人放火,烧毁秦朝宫室,在城中作乱。这与刘邦的约法三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实他不仅仅是在关中如此,每当攻克下北方的城池,都是这样。因此,当时的项羽也很不得民心。其实这些利害关系,他不可能不通晓。就算其不知道,亚父范增也会提醒。只不过,他一心想着灭掉秦国以后返回自己的老家。当时占领关中以后,身边的人都劝说其赶紧定都称帝,当时他一心思念自己的家乡。

认为应该把首都定在南方,还说了一句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所以,在项羽的眼中,北方根本就不重要。更何况,自己现在面对的是汉军主力,只要将其围剿了,其他事情都可以缓缓再说。

刘邦帐下那是人才济济,诸如萧何,张良,陈平等等,反观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帐下没有足智多谋的幕僚和能征善战的将军,这是项羽致命的硬伤。即使他自己再勇武善战,终究也招架不住刘邦那边的多路夹击。

因为项羽的侧重点一直都是在南方,所以并未多么重视对北方的控制。等到韩信灭掉了好几个国家的时候,楚军在回过神来,想要重新弥补但为时已晚。这就是为何项羽会放下姿态,派人入韩信营中策反的原因。若是依照项羽本人的意愿,怎么也不可能去求韩信。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