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北宋的百年和平,真的是岁币换来的吗(2)

2022-10-05 13:59     360kuai

割让幽云十六州后,中原王朝的命运捏到了游牧民族手中。五代更替至后周,国家逐渐恢复,鉴于这种令人绝望的军事态势,周世宗柴荣尚未平息江南,即决定北伐。

契丹看似强劲,但中原王朝只要没有内乱,毕竟还是更强大。959年,柴荣北伐,沿河道而下,只用了42天就收回了瀛、莫、涿三州十七县。

柴荣正准备进攻幽州,却不幸染病,匆匆回到宫中安排后世,不久驾崩。

柴荣病死,将领赵匡胤于960年建立北宋,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澶渊之战前,宋已经放弃北伐,辽国却对柴荣夺走的三州念念不忘

宋太祖曾于太庙立志,不因与他人意见不合而致人于死地,并要求后人遵守。

仁厚与夺回幽云十六州的野心并不矛盾,他计划当国库积累绢达到二百万匹时,便于辽国交兵,夺回故土。宋太祖不喜欢听大儒讲经,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演习军队上,可惜在被后人质疑为“斧声烛影”的历史大悬案中去世。

另一位仁厚的皇帝宋太宗赵光义没有哥哥的军事才华,仍于公元979年和公元986年两次对辽开战,意图夺回幽云十六州。但是第一次北伐太宗几乎被俘,第二次北伐太宗则受到了困扰其余生的箭伤。鉴于此,赵光义决定从此放弃夺回幽云十六州的战略。(《中国大历史》)

政治之于其他不同在于,一些退让看似务实,实则伤及底线,随之而来的是造成永无止境的退让。

辽圣宗登基后,认为根据辽与中原王朝的协议,辽国在法理上拥有全部十六州,于是决定夺回被柴荣拿走的三个州。

澶渊之战前:辽国无力夺回三州

公元999年辽军第一次南下,与宋守军互有胜负。《辽史》中记载:

>冬十月癸酉,攻遂城,不克,遣萧继远攻狼山镇石砦,破之。次瀛洲,与宋军战,擒其将康昭裔、宋顺,获兵仗、器甲无算。进攻乐寿县,拔之。次遂城,敌众临水以拒,纵骑兵突之,杀戮殆尽。

《宋史》中记载辽国败多胜少,与《辽史》说法差别很大。这并非双方史学家的问题,而是各自对于胜利的定义有所差别,北宋认为辽兵撤退就算胜利,辽国认为击败某一军队则为胜利。

辽国骑兵具备机动性优势,就地掳掠后,随时可以撤退,但收回三州几乎没有可能。

公元1004年冬,辽国再次举兵南下。北宋边军早有准备,辽兵处处碰壁,在瀛洲的草成川遭到伏击,五万大军被北宋三万军追杀,伤亡惨重。《宋史》记载:

契丹果败,相蹂躏死者万余人,获马、牛、橐驼甚众。

宋真宗一时有了还我河山的豪情万丈,决定御驾亲征,收复幽州!契丹人却派人议和,朝臣有人同意,真宗最初态度坚决。

辽国的议和只是缓兵之计,在边境吃了大亏后,他们孤注一掷,直奔北宋都城。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