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往往用杯酒释兵权来标举赵匡胤收武将兵权,解决五代十国以来武将拥兵自重、藩镇割据的问题。
实际上这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
杯酒释兵权"释"的是禁军宿将的兵权,而非藩镇的兵权,且赵匡胤在收回兵权之后,又将这些禁军宿将"赶"到地方任节度使,比如让石守信出镇宋州任天平军节度使;让高怀德出镇陈州任归德军节度使;让罗彦瓌出镇相州任彰德军节度使等等。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加深了藩镇割据的隐患。
那么赵匡胤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呢?概括起来就十二个字--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建隆二年(961年)的一天,赵匡胤与赵普有一段非常出名的对话。
太祖问:"自唐季以来数十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赵普说:"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话音未落,太祖就说:"卿勿复言,吾已了然。"
赵普以"君弱臣强"一语道破中唐以来政变频繁、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又以"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十二字作为解决这一历史大问题的三大纲领。
他的回答,最初就是为解决藩镇问题而发的,只不过其后赵匡胤君臣的政治实践,又把这三大纲领推广到了强化中央集权的各个方面。
比如说分割相权: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即"削夺其权";以枢密院与中书并称二府,即"收其精兵";设三司总理财政,即"制其钱谷"。
分割相权执行的其实也是三大纲领,只不过这是这一纲领的始作俑者,久居相位的赵普所始料未及的。
在解决藩镇的问题上,赵匡胤严格贯彻了三大纲领--
在"削夺其权"上,主要采取了三条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