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现象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有关于诊疗病历的记录。其中具体病理的表现,多有涉及"汗"者。
如"齐王太后病","病得之流汗出?。?者,去衣而汗晞也"。又如,"得之汗出伏地","汗出伏地者,切其脉,气阴","病得之流汗数出","蹴鞠,要蹷寒,汗出多,即呕血"等。这里所谓的"流汗""汗出",都是患者症状的记录。
齐国中御府一位名叫信的长官患病,症状包括与"暑汗"有关的现象。而医家在治疗过程中,也有与"汗"相关的现象发生:"齐中御府长信病,臣意入诊其脉,告曰:'热病气也。然暑汗,脉少衰,不死。'曰:'此病得之当浴流水而寒甚,已则热。'信曰:'唯,然!往冬时,为王使于楚,至莒县阳周水,而莒桥梁颇坏,信则揽车辕未欲渡也,马惊,即堕,信身入水中,几死,吏即来救信,出之水中,衣尽濡,有间而身寒,已热如火,至今不可以见寒。'臣意即为之液汤火齐逐热,一饮汗尽,再饮热去,三饮病已。"淳于意诊断,"暑汗,脉少衰"病状的原因是"当浴流水而寒甚"。果然,"齐中御府长信","冬时"渡河,"马惊"车堕,"身入水中",险些溺死,致使"身寒,已热如火"。于是淳于意"为之液汤火齐逐热",疗效显著,"一饮汗尽",再饮即退烧,三饮则病愈。
"齐中御府长信病"的因由是交通事故,"莒桥梁颇坏","马惊,即堕,信身入水中,几死"。病状包括"暑汗",治疗中可见"一饮汗尽"。在发病与痊愈诸现象中,都有与"汗"相关的记录。
《扁鹊仓公列传》中有关"太仓公"的部分,有学者认为是褚少孙补述的。但即便如此,也可以反映汉时的医学理念。据《史记会注考证》滕惟寅引《素问》:"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可见,"汗"是判断病症的重要体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