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说“汗”(7)

2022-08-01 09:19     360kuai

汉与匈奴军事战局的变化,在一定意义上影响了世界的政治格局。正如陈序经《匈奴史稿》所说:"欧洲有些学者曾经指出,中国的修筑长城是罗马帝国衰亡的一个主要原因。他们以为中国修筑长城,使匈奴不能向南方发展,后来乃向西方发展。在公元四、五世纪的时候,匈奴有一部分人到了欧洲,攻击哥特人,攻击罗马帝国,使罗马帝国趋于衰亡。""长城的主要作用是防守,当然,做好了防守同时也为进攻做好准备。长城不一定是罗马帝国衰亡的一个主因,然长城之于罗马帝国的衰亡,也不能说是完全没有关系的。""天马来兮从西极"(《史记·乐书》),这一影响世界史走向的马种引进,作为中国畜牧业进步的表现,通过《史记》的记述,可知与人们对马的汗腺的观察有密切关系。这也是生物发展进程中很有意思的迹象。

《史记》中所谓"大宛""千里马""沾赤汗兮沫流赭",裴骃《集解》引录应劭的解释说:"大宛马汗血沾濡也,流沫如赭。""大宛旧有天马种,蹋石汗血,汗从前肩膊出,如血,号一日千里。"所谓"沾濡""流沫""汗从前肩膊出如血",都是通过细致观察而获得的知识。有英国学者说,"在佛尔哈那地方自古产有英译亦称'汗血'的马种"。谢成侠说:"汗血英译名为Swented blood。"又指出,英译"汗血"之说"还是根据中国历史才有这样的论据"(谢成侠:《中国养马史》(修订版),农业出版社1991年,第73页),而"中国历史"最早的记述,来自于司马迁的《史记》。

六、"挥汗成雨":城市史的记忆

战国时期,城市的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和文化进步的突出表现。《史记·苏秦列传》记载苏秦说齐王语,涉及齐都临淄的繁荣:"临淄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不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于远县,而临淄之卒固已二十一万矣。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这是关于战国城市史的一段非常著名的记述。

大致相同的记载又见于《战国策·齐策一》。杨宽《战国史》(增订本)写道:"在各国的国都中,以齐国都临淄(今山东临淄北)规模为最大,也最繁华。"又说,"有人曾这样描写临淄的繁荣情况……",随后引了"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这段话。关于"挥汗如雨",杨宽写道:"大家一挥汗就好像下雨一般。"引文的出处,杨宽注为"《战国策·齐策一》《史记·苏秦列传》"(杨宽:《战国史》(增订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20页)。王育民《中国人口史》也采取了这种方式注明这段引文的来源(王育民:《中国人口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4页)看来,他们并不因有人认为《战国策》的成书早于《史记》,就否认司马谈和司马迁对这段文字的著作权。

关于《战国策》和《史记》的关系,金德建说:"班固说司马迁作《史记》时曾采《战国策》,但是《史记》中却并没有提起过《战国策》的名目。《史记》中记述了许多司马迁所见过的书,何况这是曾经采用过的呢!"他又指出:"不过《战国策》的名称乃刘向所定(见刘向《战国策序》),在较前的《史记》时候,当然还没有产生。"他还分析道:"如是便得发生一个问题:司马迁所见过的《战国策》,在当时叫什么名称?依我的假设,即《蒯通书》。"金德建进而指出:"蒯通齐国人,所以《战国策》中纪事亦以齐为多。"(金德建:《司马迁所见书考》,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328页、第331页)现在看来,无论金德建的"假设"-- 《战国策》为《蒯通书》,或者《战国策》另有作者是否成立,如果我们承认司马迁"拾遗补蓺,成一家之言"(《史记·太史公自序》)的创造性功绩,如果我们注意到他对于苏秦事迹的态度:"世言苏秦多异","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史记·苏秦列传》),即强调撰写《苏秦列传》时进行过梳理甄别的工作,这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作是再创作,那么,我们将《史记》中"挥汗成雨"之说看作司马迁对于"汗"的历史记忆的重视,想来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本文原载《月读》2020年第1期)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