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说“汗”(3)

2022-08-01 09:19  360kuai

司马相如的文句生动,说处于战争紧张局势下的"边郡"军人,遇有敌情则奋勇赴敌,"皆摄弓而驰,荷兵而走,流汗相属,唯恐居后"。其中"流汗"二字,读来平易,却具体而细致地形容了底层士卒艰险苦难的生活。司马迁《史记》的引录保留了"流汗"字样,成为中国文献典籍中出现"流汗"一语的最早实例。这是史家保留的在战争环境中底层士兵生活场景和个人表现的极其真切的文化记忆。

曾有史家高度肯定司马迁《史记》的"国民思想"和"人民性"。尚钺写道:司马迁"在少年时代""就接触了广大人民群众","他注意到社会的发展和下层人物的动态","体会到了人民群众的痛苦及其对历史的巨大作用"(《尚氏中国古代通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287页)。翦伯赞说,"他的眼光能够投射到历史上的社会的每一个侧面","投射到社会的每一个阶级"(《中国历史学的开创者司马迁》,《中国青年》1951年总第57期)。侯外庐指出:"司马迁在他的著作中,大量地记录了普通人民的生活,这正表现了司马迁是把人民的生活作为历史主体和研究对象的。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贡献。"(《司马迁著作中的思想性和人民性》,《人民日报》1955年12月31日)有关"边郡之士"面对敌情奋勇赴战之英雄主义精神的表现,所谓"流汗相属"的形容,也可以理解为对"下层人物"、"普通"士兵生活的关注,虽用司马相如语,亦可体现司马迁的社会"眼光"和史学著作"史无前例的贡献"。

读《史记》中载录的司马相如"喻告巴蜀民"的文字,应当注意司马迁也曾奉命前往西南方向行进,深入"边郡"多民族杂居地区的经历,即"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迁有"巴、蜀以南"和"邛、笮、昆明"的行旅实践,以及"接触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体验,对于司马相如笔下有关这一地方民众生活的文字记录,应当是有切身感受的。

三、"汗出"的异常表现之一:

心理学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