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说“汗”

2022-08-01 09:19     360kuai

自"五帝"之黄帝时代至汉武帝执政时期司马迁亲身经历的历史,是《史记》的记述对象。《史记》对这一长久历史进程中的多种文化现象进行了全方位的观察和说明,除了人文现象,还包括自然现象,其中多有其他史学论著不予关注的信息。例如,先秦两汉文献已经出现关于人和其他动物皮肤汗腺分泌液体-- "汗"的相关知识的记载。

《史记》有关"汗"的文字,也是生理史、劳作史和盐史的宝贵资料。《尚书》《春秋》和《春秋》三传以及《国语》等先秦史籍均未见"汗"字,《逸周书·太子晋》有"汝声清汗"之语,研究者多以为"汗"字衍讹(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撰,黄怀信修订,李学勤审定:《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031页)。即使"汗"字不误,也与我们这里讨论的"汗"明显不同;而与《史记》大致同时成书的多数汉代文献也并未出现"汗"字。比照这一情形,可以认识司马迁考察历史的视角和理解历史的心怀。

一、"汗马之劳"和"马汗之力"

在正常情况下,"汗"是辛苦劳作的身体表现。《史记·晋世家》有这样的记述,晋文公重耳流亡时始终追随他的"贱臣壶叔",在晋文公执政后颁赏功臣时有所抱怨:"君三行赏,赏不及臣,敢请罪。"晋文公回答道:"夫导我以仁义,防我以德惠,此受上赏。辅我以行,卒以成立,此受次赏。矢石之难,汗马之劳,此复受次赏。若以力事我而无补吾缺者,此复受次赏。三赏之后,故且及子。"其中说到根据功劳"受上赏""受次赏""复受次赏"等的等级差异。所谓"矢石之难,汗马之劳",是"以力事我"即为效忠君主而付出艰辛的表现。这里虽然"汗马"连说,但一如通常语言习惯,所谓"汗马之劳"是说大臣"以力事我"的艰苦付出。

汉代"功劳"制度,规定了"上赏""次赏""复次赏"的标尺。《史记·萧相国世家》中有关于汉初刘邦与其战友和属下分享胜利果实的故事。"论功行封",同时又出现"争功"的现象。"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于是引起了刘邦属下的普遍不满。"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刘邦于是有"猎狗""猎人"的比喻:"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这里,"汗马之劳"是诸将自以为"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其"功"在"上"的依据,然而开明的政治家则认为"汗马之劳"只相当于"复受次赏"的等级。

公孙弘病重,"自以为无功而封,位至丞相",有"佐明主填抚国家",促使人们遵循"臣子之道"的责任,然而时遇淮南王、衡山王谋反,认为"宰相奉职不称",如果病死,"无以塞责",于是上书请求辞职。《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记述了公孙弘如下一段话:"今臣弘罢驽之质,无汗马之劳,陛下过意擢臣弘卒伍之中,封为列侯,致位三公。臣弘行能不足以称,素有负薪之病,恐先狗马填沟壑,终无以报德塞责。"这里所谓"汗马之劳",也被看作"擢""封"的基本条件。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