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多疑狡诈的性格,曹操与司马懿有什么不同

2021-08-17 15:54     360kuai

曹操与司马懿都是三国时代有谋略的政治家、军事家, 其性格中皆有“多疑”的因素, 是二人大智过人的表现形式之一, 这使他们常常成为政治上、军事上的胜利者, 成为真正的英雄。

曹操足智多谋, 对谋士提出的意见经过深思熟虑后, 能够消除疑问, 并做出正确的决策, 表现出果断精明, 可谓“虑无不周”, “得策辄行”。而作为曹操继任者的司马懿, 同样在军事指挥上秉承了曹操这特性。司马懿一直实践着“智者贵于乘时, 时可不失也”这句话, 最终在军事上和政治上奠定了三国最后统一的基础。

尽管曹操与司马懿“多疑狡诈”的共性使二人均成为胜利者, 但二人的“多疑狡诈”又有个性, 从而表现出自己的爱憎态度。

曹操的“多疑狡诈”性格中过多的带有“残忍”的成分。作为一个弄权者, 他必须始终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 因而时时提防别人加害于己或造反夺权, 因此他无论对敌人, 还是对自己身边的人, 都处处设疑。他虽能广揽人才, 且“任人唯才”, 却总是疑其不忠, 杀荀便是例证。

再如曹操为防别人加害自己, 自导自演了一场“梦中杀人”之戏。一个近侍在他午睡时, 拾起掉在地上的被子并给他盖上, 曹操“跃起拔剑斩之, 复上床睡”。醒后佯惊, 问何人杀死其近侍, 众人告诉他实情, 曹操痛哭并厚葬这名近侍。其实这个骗局就是用以惑众, 惧人危己。正如杨修所言:“丞相非在梦中, 君乃在梦中耳! 即使是对自己有恩的人, 他也不放心。

曹操欲刺董卓, 事败后逃走, 被吕伯奢收留, 因为听到屋外有磨刀声并有人说“缚而杀之”, 就疑心即起, 杀了吕伯奢全家, 并说“宁教我负天下人, 休教天下人负我”。一幅极端利己者的嘴脸。曹操这种“多疑”的性格也使他尝尽了苦头。正因为疑心重, 不肯轻易相信别人, 怕被欺骗, 以致中了周瑜的反间计, 冒失地杀了蔡瑁、张允二人, 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与上次的官渡之战相比, 可谓“成也疑, 败也疑”。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