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军炸总统府炸国防部,朱拉尼援手到齐,32国讨伐以色列

2025-07-19 09:02  头条

2025年7月16日,这一天无疑成为中东和国际社会动荡史上的重要节点。32个国家的代表以及联合国相关专员齐聚波哥大,参加了海牙集团首次部长级会议,集体商议通过法律与外交手段,遏制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侵略行动。

自今年2月该组织成立以来,此次大规模联合,无疑彰显了支持巴勒斯坦的国际共识正在不断凝聚。

值得注意的是,海牙集团并不是唯一行动的国际力量。正是在16日,包括六个成员国的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也公开对以色列近期针对叙利亚的军事袭击予以强烈谴责。

事实上,随着以色列近年来在加沙、叙利亚以及黎巴嫩一系列军事行动的升级,区域安全局势持续恶化,而很多本就同情巴勒斯坦的国家,更将期望寄托在诸如海牙集团这样的多边平台上。

实际上,当前紧张格局下,美国总统特朗普面对连番危机也陷入困境。从2023年10月至今,中东局势持续恶化,美国不得不为以色列"擦屁股",牺牲大量自身战略利益与外交资源,然而,以色列的激进行为却似乎毫无收敛迹象。

一方面,特朗普政府为缓解地区冲突,刚刚取消了对叙利亚的制裁;另一方面,以色列突袭叙利亚总统府和国防部等高级目标,使得局势一触即发。

更为引人关注的是,因历史与极端组织有过关联而饱受争议的叙利亚过渡政府代表朱拉尼,在本次危机中亦获得了来自阿拉伯世界的声援。这表明,以色列的激进行为已使得地区国家宁愿搁置旧怨,共同发声反对其政策。

内政方面,和平呼声在以色列国内同样高涨。长期依靠不断发动军事行动转移矛盾,延缓贪腐案件审理的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成为了这一混乱局势里唯独可能获益的人选。然而,这种短视做法不仅消耗了美国打拼多年的中东外交基础,也令以色列在国际社会遭遇愈发孤立的险境。

可以说,尽管特朗普或许对此极为不满,但在强大本土游说团体压力下,他只能继续勉力支持以色列。

16日,美国国务卿鲁比奥曾表示,已与叙利亚冲突各方展开接触,争取达成停火。但现实情况是,在以色列咄咄逼人的政策驱动下,地区和平依然遥遥无期,而美国因保护以色列再次伤及与大量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数十年来苦心经营的外交积累也在逐步流失。

最终,整个事件反映出一个深刻现实:当以色列一再采取冒进政策,不仅让自己陷入舆论漩涡,也令美以联盟承受前所未有的压力。而国际社会围绕巴以冲突形成新一轮合力,对未来地区形势恐怕带来更加复杂且不可预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