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当年中国对稀土出口的限制,主要针对是原材料,政策上对稀土加工成的合金产品的限制没那么严。因此外资开始和中国民间资本合作建厂,把稀土加工成简单合金,再以合金的名义出口到国外。这么赤裸裸的灰色产业,地方怎么可能意识不到,只不过为了政绩,很多地方不仅不阻拦,经常还打着引进外资的名号大肆鼓励外资进入,有些城市,甚至连管理出口的稽查人员,都会参与到稀土的走私里。
这种名为出口实为走私的模式最猖狂时,赣州90%的稀土合金生产企业都是日本人投资生产的。因此,明面上咱们2000年之后每年稀土的出口量被限制在了5万吨上下,但其实有不计其数的稀土以合金的名义被转移了出去,咱们看似收紧了稀土出口,可细盘下来,这一仗我们还是输得彻底。
眼看着宝贵的稀土资源流失越来越多,2005年和2006年,痛心疾首的徐光宪联合14位院士,两次上书国家,希望能加强对稀土产业的管理和保护。这一建议得到了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07年后,国家开始对稀土产业的乱象重拳出击,对内严打稀土走私、限制外资进入稀土产业,对外提高稀土出口关税,严控稀土出口。
向来"好欺负"的中国突然强硬了,大大出乎了西方国家的意料,于是它们开始谴责、攻击中国,要求咱们必须尽快恢复稀土的"正常供给",否则就要去WTO告咱们。
一听到要去WTO对簿公堂,中国反而更有底气了,因为根据WTO的规定,如果成员国的某一种资源过度出口,会导致资源枯竭或者环境污染严重,那么成员国就有权对这种资源的出口施加限制。白纸黑字的条文放在这,中国环境污染的事实摆在那,难不成发达国家还能颠倒黑白,让WTO判我们有问题不成?
然而,我们还是大大低估了一些国家的无耻和全球贸易的残酷。
2014年,WTO做出裁定,中国对稀土采取出口限制、增加关税的行为违反了WTO规定,理由是中国提交的证据不够,换句话说WTO认为咱们的污染不算太严重。那一刻,我们才意识到,所谓规定不过是让欧美国家可以"正当"搞资源掠夺的幌子,在人家主导的规则里,我们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当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