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5日,与那国岛的居民佐藤明站在自家农田里,望着不远处正在扩建的导弹阵地,眉头拧成了疙瘩。这座距离台湾仅110公里的小岛,原本只有渔业和旅游业,如今却被铁丝网围起大片区域,吊车正往阵地上吊装改进型03式防空导弹--日本防卫大臣小泉进次郎当天视察时宣称"这是为了应对周边威胁",可佐藤心里清楚,"这些导弹对着的,根本就是中国方向"。更让他愤怒的是,地方政府反对扩建,中央却直接绕过审批,"我们的生活,成了政客扩军的牺牲品"。

日本近期的"备战动作",早已不是偷偷摸摸。2025年11月20日,防卫省公布2026财年预算申请:8.85万亿日元,比四年前涨了六成,其中500枚战斧巡航导弹、20架F-35B战机的采购费占了近三成。更刺眼的是,他们还专门拨了1.2万亿日元,研发射程超2000公里的高超音速导弹--从九州部署,就能覆盖台海甚至中国内陆城市。军事专家石中剑在央视节目里算过一笔账:"日本现在的进攻性武器规模,已经远超'自卫'需要,完全是在打造'远程打击体系'。"
可政府的激进,和民众的反对形成了尖锐矛盾。11月24日,熊本市一场反对扩军的集会来了3000多人,68岁的和平委员会会长松本泰尚举着"不要战争阴影"的牌子,对着话筒嘶吼:"高市早苗说'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这根本就是宣战!我们经历过战争的老人都知道,扩军只会让日本再遭灾难!"他还翻出家里珍藏的旧照片--父亲在二战时被强征入伍,再也没回来,"现在政府又想把年轻人推上战场,我们绝不答应!"
更讽刺的是,日本一边搞军事对抗,一边还得靠中国市场"续命"。野村综合研究所11月26日发布报告,受中方反制影响,日本汽车、电子元件出口同比下降12%,直接损失115亿美元,经济增长率可能再跌0.3%。在苏州做电子生意的日本商人田中浩,最近天天愁得睡不着:"我们公司70%的零件卖给中国,现在订单少了一半,员工都在担心失业。政府搞对抗,受伤的却是我们这些普通人。"
面对日本的步步紧逼,中方的回应既坚定又克制。11月26日,人民日报"钟声"评论第二次发文,直指日本"挣脱《波茨坦公告》束缚,搞军国主义复活",警告"再一意孤行,必遭历史清算";同一天,黄渤海海域的实弹演练如期展开,战舰、战机协同演练精确打击,用行动亮明"捍卫主权"的态度。但专家也明确,中方更倾向用经济手段反制--毕竟日本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比想象中更深。
关于"30天内是否会有事",学界看法不一。台湾大学教授苑举正在节目里预测"可能爆发空战",但清华大学刘江永教授却泼了冷水:"日本现在连修宪都没搞定,民众反对声这么大,高市早苗根本没胆量真的开战。中方的实弹演练和舆论警告,就是为了让日方知难而退。"
现在,日本的导弹还在往西南诸岛运,民众的抗议也没停,中日之间的张力还在持续。可仔细想想,日本真能承受对抗的代价吗?一旦经济反制再升级,更多日本企业会倒闭;要是真的越过红线,解放军的反制手段也早已备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