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稀土大战”,中国如何打翻西方“阳谋”?(3)

2025-07-31 09:09  头条

稀土作为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不仅已经探明的储量有限,用一点少一点,而且开采、冶炼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污染。既然中国想卖,那就怂恿、鼓励中国卖,让中国消耗储量、承受污染,发达国家哪怕用不了那么多,也要把稀土买回来后埋起来囤着。比如日本,早早就从中国囤了足够用几十年的稀土储备。美国更是在90年代,就陆续关掉了国内的稀土矿和生产线,改为全从中国进口了。

这么明显的局,咱们就看不出来吗?这恰是这个局最无解与无奈的地方。事实上,以徐光宪为代表的科学家们一很早就意识到了稀土资源的重要性和稀缺性,徐光宪发明了新技术后,最初只授权给了三家国有企业,希望能让稀土资源的开采和萃取技术始终把持在国家手里。

但无奈的是,90年代初,中国刚步入市场经济时代,需要大量外汇搞贸易,而当时咱们制造业不发达,稀土这样的矿产资源是很多地方为数不多能为数不多卖得出手的东西。因此,即便知道稀土生意里有坑,很多地方还是经不起真金白银的诱惑,纷纷花高价把国营厂的工程师挖了过去、建新的稀土厂。短短几年时间,国内冒出上千家稀土企业,中国稀土的年产能也从几万吨被抬到了十几万吨,而2000年,全球稀土需求总量不过才10万吨。

这种供大于求的局面,正是外资希望看到的。当年稀土行业有种说法叫做"一单发百家",意思是外资来中国买稀土,一份订单会同时发给几十家稀土企业,然后看着中国企业自己相互压价、抢客户。靠着这种模式,西方成功把比石油还珍贵的稀土,在中国打成了白菜价:2005年,中国中低端稀土产品的出口价,相比于1990年跌了一半以上。据徐老测算,那些年中国因为低价出口稀土,至少损失了上百亿美元的外汇。

资源和外汇大把流失的同时,开发稀土也带来了大量的污染。很多小企业一心只想快点开矿赚钱,在开采、冶炼的过程中长期忽视环境治理,造成了耕地、空气污染,酸雨泛滥。在盛产稀土的江西,光赣州一个小小的地级市,为了治理稀土采矿带来的污染,前后就得投入几百亿,有学者做过计算,如果算上环境治理的成本,中国其实常年都在亏钱出口稀土。

然而,对于这种亏本生意,很多地方非但不加以制止,甚至在短期利益的诱惑里逐渐迷失,和外资走到了同一阵营里。1998年,为了阻止稀土价格的下跌,国家开始实施稀土产品出口配额制度,想通过限制出口量来稳定价格。可谁能想到,面对政策的收紧,外资心里一点不慌,反而直接跑到中国投资建厂,开始钻政策的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