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天下大势未定,永历帝只要存在,战乱就不会停止。他们依然会打着永历帝的旗号和大清作对,如果永历帝死了,就相当于斩断了他们的信仰。不看别人,看看李定国就知道了。在永历帝失踪后,李定国焦急万分,四处寻找,在得知被缅甸扣留之后,同缅甸军队连番大战。在得知被缅甸献给吴三桂之后,他依然不死心,于1662年4月,率军进入勐腊,派人向西双版纳借兵。5月,礼部侍郎江国泰说服暹罗(泰国)与李定国联姻,暹罗国借给了李定国很多象兵。蜀人马九功也从古剌返回了云南,已集四千人,愿意和李定国互为犄角。可以说此时的战局还是很难测的,以李定国的军事才能,一旦救回了永历帝,作为旗帜和号召,很快就会聚齐大批的军队,清朝就没那么好过了。
在得知永历帝死了之后,李定国的精神支柱一下子就崩塌了。他命全军为永历帝戴孝,自己更是披发徒跣,号诵抢地,两目皆血泪,不久就死掉了。
2,杀死永历帝是吴三桂向新主子表达忠心最实在的行动。
杀死永历帝是最好的投名状了,也是自己表示忠心的最好机会,这个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而且清朝肯定会手握重兵的吴三桂不放心,让你的双手沾满前主子的鲜血,你就永远翻不了身了,所以的汉人都会鄙视你,痛恨你,你就只能一条路的跟着大清朝。
在怎么处死永历帝的问题上,吴三桂是专门请示了小皇帝的,当然了,这时候小皇帝还坐不了主,当时四个辅政大臣说了算。而且在永历帝的问题上,绝对不会说算了这种话的,如果不斩草除根就要永留后患了。
所以朝廷下旨要把永历帝押送北京处理,而且之前永历帝还请求吴三桂让自己去北京受死,吴三桂也是答应了的。可是吴三桂考虑到路上不安全,就主张就地处决。
有记载说,吴三桂主张砍头,定西将军爱星阿和安南将军卓罗不同意,说永历帝毕竟是一国之君,砍头未免太惨,不如让其自尽了事。我觉得吴三桂不会提出这样的主张,这应该是后世丑化他的言语。让后人看看,这个大汉奸连满人都不如。
总之,永历帝死了,天下就平安无事了,这是各方面共同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