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永历皇帝被押解北京,且不说千里迢迢,路上恐遭到意外而功亏一篑,更为重要的是,即便用永历皇帝到了北京,反而成为了清廷的一块"烫手山芋",在"华夷之辨"和"朱明血统"面前,不管怎么处理,都会引起动荡。
而吴三桂率先动手,在昆明就将永历皇帝处死,可以说是帮助朝廷解决了一个大的难题,不仅除掉了南明朝廷最后的皇帝,铲除了南明皇室血脉,更为重要的是,并不是由满清朝廷自己动手,不会激发民族矛盾,也让自己统治的传承性和合法性不会受到影响,所以必将是对吴三桂非常的满意。
吴三桂虽然没有听洪承畴的话不要消灭永历,但养寇自重却玩的炉火纯青。他入缅消灭了《三患二难疏》中的二患二难,却留下了一患,即当地的土司。《庭闻录》中记载他时不时派遣军队挑衅当地土司却不进攻,当土司反击时他就向清廷奏报边警。通过这种手段他确实保存了军力,清廷也像明朝供养关宁那样持续提供了巨额的军饷,所以三藩之乱初期,吴军势如破竹,直抵长江南岸,从吴三桂的立场看,杀死永历并不算是一个败笔。
自土酋平後,內地寧謐,諸番部落治兵搆怨,不過自相仇殺,初無有犯中國心。邊將生事挑釁,番人遊騎間至邊外,亦未嘗大舉深入也。趙某輩□吳三桂意,妄報邊警。三桂挾封疆以重,張皇邊事,自負萬里長城。鎮將欺督撫、三桂欺朝廷,懷「藏弓烹狗」之慮,深「市權固位」之念;重勞王師,傷財所不顧矣。
关于永历帝到底是怎么死的,众说纷纭,很多记载说是被吴三桂用弓弦勒死的。金庸先生的鹿鼎记里,韦爵爷送建宁去云南之后,见到吴三桂之后有一段情节是这么写的。
韦小宝又道:"听说明朝的永历皇帝,给王爷从云南一直追到缅甸,终于捉到,给王爷用弓弦绞死……"说着指着墙上的一张长弓,问道:"不知用的是不是这张弓?"
这个并不是真正的历史,只是文学作品里的描述。按理说,即使要勒死,为什么非要用弓弦呢?我觉得这一点不太靠谱。如果真的是弓弦勒死,那么场面应该还是比较惨的。因为弓弦很细很坚韧,勒的时候难免会陷入肉里,甚者勒进喉管里,勒断动脉都是有可能的。那种场面肯定令人不忍目睹的,毕竟也是曾经的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