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为什么会选择杀死永历帝?

2025-04-28 12:22  搜狐

其实吴三桂本身是想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可能是永历帝长得丑,并非人才,说话也不好听,惹怒了吴三桂,吴三桂一怒之下把永历帝给勒死了,历史其实就那么简单。因为他愚蠢,不但愚蠢,并且器小。一、吴三桂想用这种"自绝于汉族人民"的极端方式来表达对满清的忠诚,没有比皇帝的人头更大的投名状嘛!他希望以此换取满清对他的包容,他从来没有夺取天下的志气,他理想就是当一个类似明朝黔国公,得到子子孙孙"永镇云南"的地位,混个土霸王足矣,这就是器小。

二、吴三桂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耗材属性,历史上他这种拥兵自重的异姓王从来没有好下场,何况这回不但异姓还加上异族,他百分百不会有善终,他居然对此心怀侥幸,满清八旗和他打了一辈子仗,对手是什么人,没点逼数?把自己的性命托付对手,这是何等愚蠢。

三、永历帝事实上是吴三桂的护身符,只要永历在一天,他吴三桂就有"统战价值",清廷就不敢撤藩,洪承畴私下教过吴三桂"若要安,不可使云南一日无事",话都挑明到这个地步了,永历逃亡国外,本来就不好抓,反正就是抓不住,清廷敢把他怎么滴?今年抓不住明年继续抓,抓它几十年可以不?清廷敢换人来抓吗?吴三桂目光短浅,利令智昏,杀了永历,兔死狗烹,他还有何用?!这是唯结果论史观导致的误解,吴三桂失败了,就说他所有策略一直都是错的,这未免不太客观。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从吴三桂的角度看,在他没有决心造反之前,杀死永历不算是一个败笔。

吴三桂开关投降之时,多尔衮在给吴的信中保证裂土封王,然而清廷只是封吴为王,甚至给予他节制两省督抚的权力,始终不肯兑现裂土的承诺,从无明诏确定其封国。

吴三桂与清廷之间始终是相互戒备,这从许多细节可以看出。比如清廷招吴应熊为额驸,既可以看作是对吴三桂的宠信与奖赏,也是将吴应熊扣在北京做人质。《清史稿》记载吴应熊在北京交游广阔,"散金钱,交通四方。"为吴三桂搜集情报。再比如《四王全传》记载,顺治去世时,吴三桂入京拜祭,却提大兵三路北上,吴三桂未到,吴藩前导军队在京郊地方已经"人马塞途,居民走匿",无非是担心清廷将他软禁夺权。

世祖宾天,三桂入临;虑廷议见留,乃提兵远道三(?),络绎启行。三桂未至,前驱在燕者人马塞途,居民走匿。朝廷恐其为变,令于京城外塔厂设祭;三桂哭临,成礼而去。

顺治十四年洪承畴在云南时,曾与吴三桂讨论过是否要消灭永历。洪承畴告诫吴三桂不要消灭永历,"公追桂王,务宜从宽。"从《庭闻录》的记载看,这段对话应该是吴三桂向洪承畴请教"自固之策"时,洪答以"不可使云南一日无事也"之外的内容。所谓自固不仅仅是巩固自己在云贵两省的权位,而应该是吴三桂心心念念的"世镇云南",洪承畴的意思是要吴三桂养寇自重,永历一日在,清廷就一日需要吴三桂镇守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