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为什么会选择杀死永历帝?(2)

2025-04-28 12:22  搜狐

清朝不是明朝,不会一直以辽饷来供养关宁。顺治十七年,由于云南军饷浩巨,当地民生困苦,清廷命吴三桂裁撤麾下绿营,吴三桂避无可避,他此时只有两个选择,一是遵令裁军,二是找出一个合理理由拒绝。吴三桂上了著名的《渠魁不翦三患二难疏》,这封奏疏直接反映了吴三桂对局势的真实看法。吴三桂认为云南有三难,一是永历和李定国白文选在,人心难定,二是土司反复不定,随时反叛,三是如若李定国反攻,难保投诚官兵不会心念旧主,再次倒戈。

惟是再三筹斟,窃以为边孽不殄,实有三患二难,臣请毕陈其说。夫永历在缅,而伪王李定国、白文选、伪公侯贺九仪、祁三升等分住三宣、六慰、孟良一带,藉永历以惑众心,傥不乘此天威震赫之时,大举入缅,以尽根株,万一此辈立定脚根,整败亡之众,窥我边防,奋思一逞,比及大兵到时彼已退藏,兵撤复至,迭扰无休,此其患在门户也。土司反复无定,惟利是趋,有如我兵不动,逆党假永历以号召内外诸蛮,饵以高爵重禄,万一如前日元江之事,一被煽惑,遍地蜂起,此其患在肘腋也。投诚官兵虽已次第安插,然革面恐未革心,永历在缅,于中岂无系念?万一边关有警,若辈生心,此其患在腠理也。

前文已经提到,吴三桂对清朝深怀戒心,早就有了兔死狗烹之惧,而且当面向洪承畴请教,洪还劝其不要绞杀永历,方可自固。磨盘山之战后,李晋王和白文选部对他吴三桂威胁大减,吴三桂多次派人深入缅甸交涉,对永历朝廷在缅甸的悲惨遭遇是了解的,那么他为何还要请旨入缅消灭永历呢?

顺治一直不肯兑现裂土的承诺,利用云南当地民生凋敝,经济困难来施压吴三桂裁军,其目的恐怕并不是真的要大大削弱吴三桂,但永历作为明朝的旗帜,是清廷的生死大敌,吴三桂真的在云南败给李晋王,清廷也是不乐见的。

吴三桂明言自固,即将云贵二地当作事实上的藩地经营,一个特别明显的例子是"西选官",地方官员的任命理应出自朝廷,沐氏在云南都没有这样大的权力,吴三桂敢于这样做的目的不言自明,有趣的是,清廷居然默认了吴三桂擅自任命地方官的行为,这应该给予吴三桂极大的希望。吴三桂在《三患二难疏》中所说的二难,都是不愿意过度竭泽而渔,耗尽云南本地的民力,隐约有以此为基业之意。

吏、兵二部选用文武官,三桂欲市恩于人,每以藩府龙凤下批;咨部曰:某为某守令,某为某参游。虽部选以定例,必撤回而用藩府所咨选者:号曰「西选」。西选之官,几满天下;所选官莅任,督抚大吏亦改容加礼,惟恐得罪藩府也。

清廷应该是知晓吴三桂所求,迟迟不予兑现,是为了利用吴三桂消灭永历这个明朝最后的皇帝。清朝自身作为明朝关宁养寇自重的对象,对于吴三桂养寇自重的伎俩再熟悉不过,所以利用裁军来减轻吴藩的吸血能力,也适度削弱吴三桂的实力,此时的吴三桂所求不过是正式封藩云贵,而不是彻底造反,此时的云贵和当年的关宁一样,都没有自身造血能力,需要朝廷输入粮饷。入缅消灭永历与清朝的意图不谋而合,也提供了反对裁军的合法理由,成了吴三桂继续封藩大梦的唯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