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iPhone在二手市场的高保值率,也让一些用户将其视为"可流转的资产"。计划短期更换设备的消费者,选择新款机型能减少未来转售时的折价损失,这种基于使用成本的考量,同样属于理性需求范畴。
哪些消费偏向"智商税"?
343万的庞大数字里,显然也掺杂着不少脱离实际需求的消费行为,其核心驱动力并非产品本身,而是心理与外界氛围的裹挟。
品牌符号带来的身份认同是重要推手。长期以来,苹果塑造的高端形象,让新款iPhone成为部分人彰显品味与地位的载体。有消费者坦言,购买时并未关注具体功能升级,只是觉得"用最新款有面子",这种将产品价值等同于个人身份的消费,本质上是为品牌溢价买单。
营销营造的焦虑感则加速了冲动消费。每年新品发布前后,铺天盖地的宣传会制造出"不升级就落后"的氛围,限量发售、预约抢订等策略进一步放大了稀缺感。不少用户在这种氛围下跟风下单,事后才发现旧手机仍能满足日常使用,所谓的"新功能"大多沦为闲置。
尝鲜心理与从众效应也助推了热潮。部分科技爱好者执着于第一时间体验新技术,即便这些功能对生活并无实质增益;更有人因身边亲友纷纷更换新机,担心"跟不上话题"而被动加入抢购大军,这种消费行为完全脱离了自身需求,沦为纯粹的心理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