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轮又一轮的交锋,中美在釜山会晤中达成了一系列共识,双方基本退回原点,在这场科技战、关税战和贸易战的高强度综合博弈中,中国面子里子都拿到了。

10月30日中美元首在釜山举行的会晤结束之后,中国商务部立即公布了几天前中美两国工作组在吉隆坡进行的经贸磋商成果。
中美在三方面取得了共识,基本上退回到了特朗普在今年4月对全球发起贸易战之前的状态。中方在这半年里坚持斗争,终于取得了这场博弈的胜利。
当然,这场胜利可能是暂时的,但是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敢于同美国霸权做硬碰硬斗争的大国,已经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以至于特朗普在他的"真相"社交平台上发帖,直接把中美元首会晤称为"G2会谈"。
这让自诩为"超级大国"的印度情何以堪,这让自认为是世界一极的欧盟情何以堪?在实力面前,它们全是小丑。
现在我们就来点评一下这三点共识,看看中国得到了什么,让步了什么:
首先在关税方面,美方将取消对中国商品加征的10%所谓"芬太尼关税",对中国商品加征的24%"对等关税"将继续暂停一年。

(中美釜山会晤的金海国际机场第五空中机动飞行团迎宾设施"Narae Maru")
中方将相应调整针对美方上述关税的反制措施。双方同意继续延长部分关税排除措施。
实际上美国海关对不同品类商品的关税计算极为复杂,从美国海关网站hts.usitc.gov上得到的信息是:最终关税=基础税率(WTO成员的标准关税税率0%~3%) +301条款关税+232条款关税+芬太尼关税(10%) +"对等关税"(10%);
中国出口美国的大部分商品并不在301条款和232条款覆盖范围内,因此关税是20%多,这个关税水平甚至比2018年,也就是特朗普1.0任期对中国大部分商品征收的25%关税还要低一些,和美国的主要盟友差不多,比印度低多了;
301条款覆盖的产品(包括特朗普第一个任期和拜登任期内加征的关税),以及232条款覆盖的产品(包括钢铝、铜、汽车零部件等),关税水平仍然非常高;
对于价值800美元及以下的小包裹,最终关税=54%的从价关税,或每件包裹100 美元的从量关税。

(特朗普关税战在中国这里踢到了铁板)
不过,关税并不是中国最担心的方面。中国开拓其他国家客户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我们早已把对美国市场的依赖降到了出口总额的10%以下。
现在中国对美出口的商品基本上都是美国必需的,他们没得选。
我们最关心的是另外两点:
一是美方将暂停实施其9月29日公布的出口管制50%穿透性规则一年。中方将暂停实施10月9日公布的相关出口管制等措施一年,并将研究细化具体方案。
二是美方将暂停实施其对华海事、物流和造船业301调查措施一年。美方暂停实施相关措施后,中方也将相应暂停实施针对美方的反制措施一年。
美国政府的这两点措施,一是打击中国依赖半导体产品的高科技公司,二是打击中国的造船业,这是中国政府绝对不能接受的,也是本轮贸易战的直接导火索,也是中方祭出稀土出口管制及使用"长臂管辖权"来反制的主要诱因。
很明显,中方的反制措施很管用,美国不得不后退。

在中美达成上述共识之后,最尴尬的是荷兰和韩国。
荷兰政府之所以做出"强抢"中国企业100%控股的安世半导体公司的事情,主要是担心美国出口管制50%穿透性规则会伤及荷兰的利益。
结果中美"休战",中国对荷兰的反制却没有取消,大量依赖安世半导体的欧美日汽车厂家都面临停产,现在该轮到荷兰政府头疼了;
中国之所以制裁韩国韩华在美国的公司,就是因为它在美国企图打击中国造船业的时候,却去美国投资了费城造船厂,要帮助美国海军造舰艇,缩小美国造船能力与中国的巨大差距,结果也是中美"休战",中国对韩华公司的制裁却没有取消。

(荷兰看守总理现在傻眼了,安世半导体的问题怎么解决?)
至于一些西方媒体报道的,中国开始恢复采购美国大豆,以及特朗普批准向中国出口部分英伟达公司的高端AI芯片,这些都是次要的。
中国在2023年从美国进口的大豆超过2700万吨,西方媒体报道的那些数量根本只是"一小撮",我们部分恢复从美国进口大豆,也有利于向巴西大豆砍价;
英伟达的高端AI芯片也是个添头,因为我们已经决心发展国产AI芯片,把国内市场让给国内芯片厂家。
经过这轮博弈,特朗普终于意识到,中国是美国无法战胜的对手,全世界也都看清楚了,中美之间的实力对比和谈判气势已经发生了逆转。

(特朗普学会了如何尊重中国的实力)
从美国媒体最近的报道来看,大部分美国国际关系专家和经济专家都认为美国对华贸易战、关税战已经输了,尽管特朗普的团队仍在宣传"一直赢"。这才是本轮博弈中国最大的收获。
至于这场"休战"能持续多久,特朗普什么时候会撕毁这些协议,都无所谓,我们已经做好了奉陪到底的准备,大不了再较量一轮,想必特朗普也很清楚这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