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一男子感染艾滋后传染给妻儿

2025-10-14 10:05  头条

一声咳嗽,撕开了一个家庭的隐忧。2023年10月,福建户籍的16个月大幼儿因支气管肺炎住院治疗,常规筛查中竟检出HIV-1核酸阳性,病毒载量高达24100拷贝/mL。这个尚在蹒跚学步的孩子,成了这个家庭中首个被发现的感染者,也即医学上的"先证者"。随着溯源调查展开,一条横跨两性关系的传播链条逐渐清晰,让这个长期居住在北京的家庭陷入绝境。

医生当即对幼儿父母展开筛查,结果显示34岁的父亲与33岁的母亲均为HIV-1抗体阳性。但一个关键疑点浮出水面:母亲分娩前的孕期筛查及脐带血检测均为阴性,这直接排除了胎儿宫内感染与分娩过程传播的可能。那么,病毒究竟如何侵入尚在襁褓的孩子?持续母乳喂养的喂养史,成了最关键的线索。

为锁定感染源头,北京市疾控中心与北京佑安医院团队采用分子流行病学技术,对三人的病毒基因序列进行分析。通过最大似然法构建的进化树显示,一家三口感染的均为CRF01_AE_C4亚型病毒,且序列紧密聚集在同一进化簇中,与北京男男性行为者(MSM)群体中的病毒序列高度同源。更关键的是,父亲的病毒序列位于进化树根部,母亲与幼儿的序列则从其分支延伸而出,这一"病毒家谱"明确指向父亲为家庭内感染的源头。

结合贝叶斯推断技术估算的感染时间,完整传播链条终于清晰:2023年3月,父亲通过男男性行为感染HIV-1病毒,但在初期流行病学调查中并未透露该行为史;同年8月,病毒经异性性行为传给妻子;几乎同时,感染后的母亲通过母乳喂养,将病毒传给了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截至2024年1月的五次随访显示,幼儿的病毒载量始终远高于父母,免疫功能受损风险更突出。

"这起案例暴露出高危人群隐瞒病史的致命危害。"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与免疫科何云教授指出,男男性行为者本就属于艾滋病高发群体,而HIV阳性已婚者对配偶的告知率偏低,极易造成家庭内二代传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伦文辉解释,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及母婴传播,若感染者能尽早启动抗病毒治疗,可大幅降低传染性,甚至能将母婴传播风险控制在极低水平。

目前,一家三口已在专业医疗机构接受规范治疗,但这场由隐瞒引发的悲剧已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柳州市疾控中心借此案例紧急提醒:婚前、孕前及孕期的艾滋病筛查至关重要,男男性行为者、多性伴人群需定期检测,唯有主动防控、坦诚沟通,才能避免病毒摧毁更多家庭。这起事件也为公众敲响警钟:艾滋病防控不仅是医学命题,更离不开个体对自身与他人健康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