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餐后1人醉亡同桌5人被判赔20万!

2025-10-14 11:37  头条

"793.06mg/100ml"--这不是化验单,是死亡通知书。换算成通俗说法:把一瓶56度白酒直接打进血管,数值也不过如此。云南大理鹤庆那顿丧宴,杨某跟母某乙从下午四点喝到六点,筷子没停,酒杯更没停,散场时人还能吵架,次日清晨却硬成门板。血液里酒精浓度飙到实验室的极限,法医看完只说一句:喝死了,没别的伤。

消息一出,村里人先炸锅:主家摆的是白事,怎么又添一条人命?家属更直接,把母某甲连同同桌六人一并告上法庭:赔33万,少一分都不行。法院最后算盘珠一拨--总损失96万,杨某自己扛95%,母某甲赔2%,母某乙赔3%,其余五人一分不掏。数字冷冰冰,却把"酒桌江湖"最后的遮羞布撕得精光。

别急着骂"才赔这么点",先看责任怎么长出来的。法律把同饮人分四档:第一档,拿话激你喝--"不喝就是看不起我",出事跑不掉;第二档,明知你有高血压还劝,算故意伤害;第三档,你醉成烂泥却没人送,半路冻死摔死,同桌要背锅;第四档,喝完让你开车,撞了人一起赔。杨某这场,母某乙亲自下场"拼酒",属于第一档升级版;母某甲做东,却任由俩人斗狠,没拦、没送、没通知家属,落在第三档。其余五人既没起哄也没举杯,法院一句"过错为零",直接放行。一句话:谁把危险放大,谁就被钞票黏手。

更细的法理藏在"不作为侵权"里。喝酒本身不犯法,但先行为带来义务--你把人灌到走路画圆,就得负责到底。义务有三步:提醒、护送、通知。杨某吵完架自己晃出院门,母某甲母某乙只要多打一个电话,或者跟到巷口,悲剧可能止步。可他们选了最省事的:算了,回吧。凌晨四点,杨某老婆喊破嗓子,只找回一具冰坨子。法院把"没打那通电话"定价四万八,听着轻,却是同类案件里最低调也最精准的罚单。

不少人嘀咕:才5%,是不是"人死为大"和稀泥?翻遍判例就知道,数字低得有理。去年山东一场酒局,死者家属拒绝尸检,法院直接砍掉同桌七成责任;河南一案,尸检显示心梗是主因,喝酒只是导火索,赔偿再对折。鹤庆这起,家属同样不同意解剖,因果关系被"可能""大概率"裹住,法官只能保守下刀。法律不会为眼泪加码,它只给证据买单--这大概是最残酷也最清醒的温柔。

案子结了,母某甲把赔偿款塞进信封,母某乙东拼西凑,杨某的孩子用这点钱办完丧事,还剩下一座没碑的坟。村口大榕树下午依旧支起小方桌,白酒倒进一次性杯子,泡沫浮得老高,有人举杯,有人刚想张嘴"不喝看不起……",忽然想起什么,手一抖,酒洒了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