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美关系再起波澜。美国总统特朗普再次威胁将对中方加征100%关税,但随后很快改口,称希望"和中方坐下来好好聊聊"。始于2018年的中美贸易摩擦,历经多轮关税博弈与短暂缓和,在2025年特朗普再度执政后进一步升级至高水平关税。这场冲突未能解决美国贸易逆差,反而推高其通胀成本,同时促使中国加速供应链多元化和自主创新。贸易战7年后,下一步怎么走?中国手中的谈判筹码到底有多少?在本文中,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教授芮博澜(Ramasamy, Bala)的研究发现,美国需要中国,远多于中国需要美国。
美国需要中国 多于中国需要美国
中美关税贸易战是21世纪以来影响最为深远的国际经济事件之一。自2018年爆发以来,这场博弈至今仍在持续,不仅重塑了全球供应链格局,也对两国乃至世界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在对华政策方面,特朗普多次强调:"我们并未与中国进行贸易战,这场战争早已被过去那些无能的美方代表输掉了。如今我们面临每年500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和3000亿美元的知识产权损失,必须阻止这种情况继续。"这番话的潜台词是,美国在中美经贸关系中"吃了亏",美方试图通过贸易战迫使中国承担调整成本,以满足其在贸易再平衡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
然而,贸易战的实际效果果真如特朗普所愿吗?今年4月,沃尔玛、家得宝和塔吉特等美国大型零售商纷纷宣布恢复向中国供应商的采购,并明确表示关税成本将最终由美国消费者承担。这一现象表明,关税措施的实际负担正在向美方转移。
美国的关税政策不仅针对中国,还涉及加拿大、欧盟和墨西哥等重要贸易伙伴。这四方合计占美国进口总额的60%,却都面临30%~55%的关税威胁。这种多方施压的策略引发了一个关键问题:各经济体应当选择单独谈判还是坚守立场?答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个国家出口产品被替代的难易程度。
在美国与中国贸易面临压力之际,企业可能会寻求将采购转向替代供应商。如果不能这样做,企业可能会减少采购,用类似产品替代进口产品,或增加国内生产。这些替代方案需要牺牲、资源、技术和时间相结合。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引入了一个"重构比率"(rearrangement ratio)来量化这种改变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