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核潜艇“已就位”,人类再度接近核战争边缘了吗?(11)

2025-08-05 16:31  凤凰WEEKLY

全球核裁军走到尽头?

许多有关核平衡和安全的讨论,都围绕中美或俄美可能爆发的冲突进行。特朗普上任以来,多次表达过对核武器使用意义的质疑和对其破坏性的担忧,还提出希望与中国和俄罗斯共同商讨核裁军议题。但在美国追求相对于中国核优势的前提下,共同追求核裁军的目标仍不可及。

2017年,普京和特朗普在汉堡G20峰会期间的双边会晤中交谈。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专员周波指出,就算中国真在2035年将核弹头数量增加到1500枚,"其核武库仍远远小于美国和俄罗斯"。

在他看来,这是中国核战略不同于美俄的一个标志,即中国对"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是认真的,也不想卷入核军备竞赛。他建议,中国仍需拥有足够的威慑力量,将自身核力量维持在国家安全需要的最低水平,以确保"在一场美国不敢对中国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常规战争中"取得胜利。

周波认为,中美之间讨论核裁军的前提是"两国力量势均力敌",而要达到这个条件,要么让中国大幅扩张核武库到达美国的水平,要么让美国大幅削减核武库到中国的水平。由此可见,中美讨论核裁军的条件仍未成熟。"当前全球核裁军的关键是美国尤其北约如何通过部分妥协,说服俄罗斯回到核裁军的轨道上来。"

相比于悲观的声音,北约前副秘书长、曾负责军控和国际安全事务的美国前助理国务卿罗斯·戈特莫勒(Rose Gottemoeller)认为,全球实现核裁军的可能性并未消失。她呼吁,美国不应过度夸大对中国核军备的焦虑,也不该因为俄罗斯扩张战术核武器库就大规模开发战术核武器。

她的理由是:技术进步让常规核力量变得更加脆弱,面对战术核武器,以常规精确武器回击已是非常成熟的做法。她主张美国应继续与俄罗斯和中国进行沟通,尽量保证《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能在2026年得到延续,从而避免美俄乃至全世界陷入另一场核军备竞赛。

相比不容易的核裁军,全球核安全还面临一个更大挑战--对于何为核威慑,多大程度的威慑才恰到好处,各国并未形成共识。

根据冷战期间的威慑理论,核威慑除了要具备吓阻性质之外,被威慑对象如何理解威慑的真实性和严重性也是重要考量因素。在各国认为自己能通过增加核威慑力而减小他国威胁的前提下,威慑能起到的作用远不及预期。

卡拉加诺夫声称,应通过在大国之间"恢复核恐惧"来重新实现战略平衡与和平。但俄罗斯的核威慑,能在多大程度上让北约寻求妥协呢?面对核威慑,人们可能重新获得"核恐惧",也可能反之寻求更强大的威慑力,从而陷入新一轮军备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