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对手,只剩中国了,俄专家承认:六代机竞赛俄罗斯已经出局

2025-11-04 14:40  头条

当美国F-47六代机项目还在为预算和设计争议缠身时,中国的歼-36与歼-XD已悄然划过天际,以三发无垂尾的科幻造型完成多次试飞。俄罗斯《军事观察》专家罗曼·斯科莫罗霍夫在2025年的文章中直言:"六代机赛道只剩中美,俄罗斯已被淘汰。"这场未来空战主导权的争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全球军事格局。

第六代战机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战斗机",而是融合隐身、人工智能、无人机协同的"空中作战节点"。中国在2024年12月26日同时试飞两款六代机原型机,采用无垂尾、无平尾的飞翼布局,雷达反射面积仅为歼-20的十分之一,隐身能力逼近物理极限。更关键的是,歼-36配备三发动机系统,为激光武器和电子战系统提供超额动力,实现高原起降与电磁对抗的双重突破。

不似欧洲那样,美国更倾向于选择了一条较为保守的发展路径。不料,波音公司又中标了F-47的项目,可惜其独特的鸭翼设计却被不少的军事爱好者戏称为"隐身的开倒车"!但令人不解的是,即将上线的美军六代机与将要大批投入战场的1000多架无人机的"杀伤链"所带来的高昂的造价却让人不得不感慨:单一的六代机的造价就高达3亿美元,比F-35的三倍还要高!

中国依靠自身完整的产业链优势,把成本成功压缩到了1.5亿美元之下,而且量产的速度也比预想的要快得多。

苏联时代,米格-25和苏-27曾让西方闻风丧胆,但如今俄罗斯在六代机竞赛中彻底边缘化。苏-57量产不足20架,维护体系薄弱,甚至因无人机袭击暴露防空漏洞。俄专家瓦西里·卡辛承认:"俄罗斯航空业受制裁冲击,高端芯片与材料断供,六代机只能纸上谈兵。"曾计划对标中美PAK-DP(米格-41)项目,最大速度虽宣称可达4马赫,却连原型机都未问世,预算仅18亿美元,尚不及美国单机研发费用。

中国六代机的优势不仅在于隐身外形。歼-36搭载"天枢"智能系统,能指挥48架无人机群在0.1秒内完成战术决策,量子雷达探测距离超过1000公里,形成"发现即摧毁"的杀伤链。美军NGAD项目虽强调AI协同,但变循环发动机关键技术尚未突破,F-47作战半径仅1551公里,依赖盟友基地支撑,在亚太战场极易被东风-26等导弹压制。

其带来的却远远超过了对产业的直接的影响,而是对整个社会的产业生态的深远的影响。但随着中国的六代机相继投入生产线,使其相较于美国的同类产品已经将产能提升到了4倍的水平,而这些年轻的科研团队的平均年龄也都在30-35岁的"青春期",也就成为了中国的技术迭代的最强引擎。

由此可见,美国的制造业空心化已到了令人深感忧心的程度,高级技工的缺口已达50万之多,更何况我们国家又将近80%的稀土材料都要仰仗中国的进口了。特朗普政府对稀土加征关税后,F-47的雷达与隐身涂层生产直接受阻。

六代机的意义远超单机性能。歼-36的3500公里作战半径可覆盖关岛,迫使美军航母退至第二岛链。美军试图用"分布式作战"化解威胁,但中国空天一体化的作战体系已领先半步--卫星、无人机、高超音速导弹与六代机构成闭环,传统防空系统面临失效。

如《国家利益》等美国的权威军事杂志所忧心忡忡的指出,中国新一代的战机已经让美军都"陷入了恐慌"的地步。但当中国一面又以"研发一代、预研一代"的节奏稳步推进自己的航天事业时,美国却深陷了政治的内耗与技术的路径之争。俄罗斯的落败警示世界:未来空战不再是飞行器的比拼,而是国家工业体系与战略耐力的终极对决。

这场竞赛的终点已清晰可见:谁先部署六代机,谁就能定义未来三十年的空战规则。而中美之间的这场无声较量,正在工厂的机床声与实验室的代码中悄然决定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