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毛宁向世界分享中国“人造太阳”

2025-10-28 15:57  头条

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和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寻找清洁、高效、可持续的能源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任务。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在核聚变能源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破。作为中国核聚变研究的重要代表,毛宁教授近日在国际舞台上向世界分享了中国"人造太阳"的最新进展,展现了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雄心与实力。

一、中国"人造太阳"的背景与意义

"人造太阳"并非字面意义上的太阳,而是指核聚变反应堆,也被称为核聚变实验装置。核聚变是一种模仿太阳内部能量产生机制的能源形式,通过将轻元素氢的同位素(如氘和氚)在高温高压下融合,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相比于传统的核裂变能源,核聚变具有资源丰富、安全性高、污染少等诸多优势,被誉为"未来的能源之王"。

中国的"人造太阳"项目,正式名称为"东方超环"(EAST),自2006年启动以来,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已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它的目标不仅是实现核聚变的可控和持续,还希望为未来商业化的核聚变发电铺平道路。毛宁教授作为中国核聚变领域的领军人物,长期致力于推动这一项目的发展,他的分享无疑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信心。

二、中国"人造太阳"的技术突破

在毛宁教授的介绍中,最令人振奋的是中国"人造太阳"在高温等离子体控制、能量持续输出以及设备稳定性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2023年,东方超环成功实现了持续高温等离子体的稳定维持,温度突破了1亿度,这是核聚变实验的重要里程碑。如此高的温度,远超普通的实验室条件,标志着中国在核聚变技术上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

此外,东方超环在能量输入与输出的比值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此前,核聚变实验面临的最大难题是"点火"--即能量输入等于或超过能量输出。中国团队经过不断优化设备结构和控制技术,成功实现了"点火"条件的临界突破,为未来核聚变发电的商业应用奠定了基础。

三、中国"人造太阳"对全球能源的启示

毛宁教授强调,中国"人造太阳"的研究不仅是国家科技实力的体现,更是对全球能源困境的积极回应。核聚变能源的潜力巨大,若能实现商业化,将彻底改变全球能源格局,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碳排放,助力全球气候治理。

在国际合作方面,中国积极推动核聚变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毛宁教授在演讲中提到,中国愿意与各国分享"人造太阳"的研究经验,携手推动核聚变技术的全球研发。这不仅彰显了中国的责任担当,也为全球能源安全提供了新的可能。

四、未来展望:从实验到商业化

尽管中国"人造太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距离商业化应用仍有一定的距离。毛宁教授指出,未来的目标是实现核聚变发电的稳定运行和经济性。为此,中国将继续加大投入,优化设备设计,提升技术水平,同时加强与国际伙伴的合作,共同攻关关键技术难题。

中国"人造太阳"的未来不仅关乎国家科技实力的提升,更关系到全球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核聚变有望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能源之一,为人类点亮一片更加清洁、绿色的未来。

五、结语

毛宁教授向世界分享中国"人造太阳"的最新成果,彰显了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雄心壮志。核聚变作为未来能源的重要方向,拥有无限的潜力与希望。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突破,不仅是科技的胜利,更是对人类未来的贡献。让我们共同期待,未来的"人造太阳"能够早日实现商业化,为全球带来绿色能源的曙光,点亮人类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