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王慧】10月27日,由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上海市美国学会主办的鲍大可-奥克森伯格中美关系讲座在上海举行。
美商亚洲集团合伙人、前美国东亚事务助理国务卿康达分享了他数十年从事对华工作的经验、对当前和未来中美关系的看法与期望。随后,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对康达发言进行评论。

吴心伯(左)和康达(右)
康达表示,从1994年1月到2025年1月,他在美国外交部门工作超过三十年,其中职业生涯的三分之二直接聚焦于中国。
在加入美商亚洲集团之前,康达曾于2021-2025年担任美国国务院东亚暨太平洋事务助理国务卿,领导美国在这一对全球稳定与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的地区的外交工作。
康达说,这三十多年时间,他目睹了中美关系的剧烈变化,变得愈发复杂并且经历了显著下行的阶段。他认为,两国已经从"一个主要以共同利益和合作为特征、能够管控竞争与分歧的时代"转向了现在"主要由战略竞争定义、双方在其中艰难寻找合作空间的时代"。
在此背景下,康达分享了他的看法:
首先,他强调了民间交流不可替代,具有持久的重要性。"真正的关系基础,永远是两国人民之间的互信与理解。"
其次,康达提到了外交,尤其是元首外交的重要性。"我亲眼见证了领导人层面的外交在处理中美关系上的稳定力量。我认为在特朗普政府时期,这种领导人外交的作用依然存在,甚至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当下,两国信任非常稀缺,即便如此,领导人和特使之间的有限信任,也能防止最糟糕的局面发生,为竞争设下护栏。"
第三,康达认为,"同盟与伙伴关系仍然是美国最重要的战略资产,应继续作为成功处理中美关系的核心要素"。他说,"一个健全的对华战略始于坚实的联盟","遗憾的是,很多中国朋友认为,美国的联盟体系是一种对中国的包围与遏制,但我坚信,事实并非如此。"
第四,他提到,美国的海外实力取决于自身体系的韧性,包括制度的活力、经济的创新、治理的有效、军队的强大、民众的团结等等。"不要试图说服中国改变,而要更多证明自己的体制是有效的。"
第五,康达预测,中美两国之间的竞争只会加剧,尤其是在科技领域。"我们的首要任务是以负责任的方式管理这种竞争","我们必须尽一切努力,最大限度地降低误判导致冲突的风险"。
10月25日至26日,中美经贸中方牵头人、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与美方牵头人、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和贸易代表格里尔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中美经贸磋商。
双方以今年以来两国元首历次通话重要共识为引领,围绕美对华海事物流和造船业301措施、延长对等关税暂停期、芬太尼关税和执法合作、农产品贸易、出口管制等双方共同关心的重要经贸问题,进行了交流磋商,就解决各自关切的安排达成基本共识。
康达认为,上述框架协议是相当积极的信号。这段时间的中美关系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起伏,从关税战到供应链战,再到外交接触重新启动,双方都表示希望稳定两国关系。
"总结来说,美中关系将继续是世界上最重要、最复杂的关系,它充满竞争。谁也不可能'迫使'对方屈服,也不应尝试。即便竞争加剧,命运也并非注定悲观。中美关系的未来,不取决于宿命,而取决于选择。"康达总结道。
针对康达的分享,吴心伯教授在评论中提到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竞争"。
吴心伯说,之前我们谈论中美关系时,还会提到"合作"。但自从特朗普政府开始,"合作"这个词逐渐消失,"竞争"成为主导。拜登政府延续了这种表述,美国对中国的定义也在改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国对中国崛起的震惊和不甘。于是,美国决定从"接触"转向"竞争",将其作为遏制中国崛起的有效方式。
"坦率地说,过去七八年,美国在强调'竞争'时,并没有真正从中获益。因为单纯的竞争并不能提升美国自身的竞争力,反而可能适得其反。而且,当我们谈论竞争时,仍然要记得,无论愿不愿意,中美之间的合作依然存在,无论是在双边还是多边层面。"
因此,吴心伯表示:"今天更重要的不是'单纯竞争',而是在'管控竞争'的同时,更加重视'合作'的必要性。过度强调竞争,只会导致双方关系的倒退与恶化。"
第二个关键词"联盟"。
"美国视联盟为对华战略上的战略资产,不仅在安全领域如此,在经济和技术管控方面也越来越明显。"吴心伯说,他发现,美国的盟友对美国的信任正在下降,不仅因为美国对它们采取关税等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也包括美国对其安全承诺的可靠性。因此,尽管美国仍强调联盟的重要性,但其"效能"正在下降。
第三个关键词是"外交"。
吴心伯说,成功的外交在管理中美关系、应对变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特朗普的对华外交政策现在存在很多问题,"在关心贸易问题时,他想到了关税;在关心芬太尼问题时,他想到了关税;在想到很多问题时,他都会想到关税"。
"过去中美两国之间有二十多个对话机制,而现在,仅剩一个贸易对话机制,外交、安全、执法、人文等方面的对话机制都没有。这种'脱节'非常危险。外交沟通减少,误解就会增加。"
吴心伯指出,美国如果试图通过竞争、遏制甚至压制中国来阻止中国的发展,这在短期内或许会产生一些影响,但从长期看是无效的。中国已经学会了更加依靠自主创新、扩大国内消费、并深化与"全球南方"国家的合作。竞争反而促使中国更加自立。与此同时,单纯的竞争也并没有增强美国的竞争力,美国应该更关注国内事务,发展自己。
他表示,美国要认识到,"与中国完全脱钩"是不现实的,美国在全球供应链中深度依赖中国,无论是稀土、关键矿产还是制造环节。因此,美国不仅需要与中国在经济领域合作,也需要在外交、安全、气候变化等领域开展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