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前总裁隐秘资产曝光,清盘人为何稳赚不赔?(5)

2025-08-27 10:23  钛媒体APP

一场争夺价值的多战线战争

当然,清盘拿这么丰厚稳定的利润,也必然是因为其任务之艰巨。任何一个重大案件的清盘人都至少要在三条战线同步开战。

第一条战线,如上所述,是在清盘人和债权人中间展开的。理论上,清盘人是为全体债权人的利益服务的。但在实践中,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而紧张的"貌合神离的同盟"关系。

诉讼对清盘人而言是稳赚不赔的买卖,赢了,他们收"成功费";输了,诉讼成本也能报销。但对债权人来说,这可能只是在浪费剩余资产。

第二条战线明显是清盘人 vs. 前管理层及关联方。他们的关系从本质上讲是对抗性的。清盘人的一项核心法定职责,就是调查导致公司失败的原因,并对潜在的不当行为采取行动。

在恒大案中,这种对抗尤为激烈。安迈已在香港法院对许家印、前CEO夏海钧、前CFO潘大荣及许家印前妻丁玉梅等7人提起诉讼,追讨金额高达60亿美元。

最近恒大"二号人物"夏海钧的资产曝光,揭开了清盘工作难度的冰山一角。

2025年8月,这位消失已久的恒大前总裁终于在美国被找到藏匿之处。香港法院文件显示,夏海钧藏身于加州尔湾的豪宅中,其家族在美国拥有三处房产:联排别墅、估值773万美元的山景豪宅,以及价值1930万美元的海滨庄园。这些资产均登记在其妻子名下,通过"新生活信托"等复杂架构持有。

更关键的是夏海钧的抗拒态度。他多次抗拒法庭披露命令,声称全面披露资产"将暴露其当前所在地"。香港法官高浩文严厉批评:"夏海钧似乎只想遵从他愿意遵从的法律规则"。即使法院发出剥夺抗辩权的最后通牒,他提交的资产清单仍有明显漏洞--美国和加拿大的资产全无踪影。

如果连找到一个人、追回几套房子都如此艰难,那么处置1300个项目、追讨2.4万亿债务的难度可想而知。清盘人的工作,或许真的比外界想象的复杂得多。

这个案例也暴露了清盘人面临的真实困境:高管资产早已通过离岸公司、家族信托、代持等方式分散在全球17个司法区。即使找到了人、查到了资产,跨境执行仍是巨大难题。针对经济犯罪中美没有引渡条约,香港法院的判决要在内地执行,也需要走司法协助程序,这可能需要数年时间。夏海钧通过海外信托转走的资金,想追回是难上加难。

恒大案中最艰巨、最具决定性的战线,无疑是安迈顾问在香港与中国内地之间面临的法律与现实鸿沟。

恒大超过90%的核心资产和业务运营都在中国内地,这极得香港的清盘令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一纸空文。

经过法院认可,安迈掌控着恒大香港公司的公章,甚至能注销董事会。却不能直接接管那些掌握实际项目的内地子公司--它们属于内地法律实体,受内地公司法约束。

正如黄咏诗所言:"我们作为香港法院批准的清盘人到了内地后,如果没有获得内地法院认可,连去银行拿资料都不被允许,更不要说处置资产了。"

更关键的是,跨境破产认可长期处于"单向状态"。虽然2021年两地签署破产互认协议,2022年深圳法院裁定认可森信洋纸香港破产程序成为全国首例,但这种突破仍属个案。相比之下,境外法院认可中国破产判决的案例早已有多起。这种不对称成为跨境清盘的根本障碍。每个项目所在地的法院可能有不同态度,尤其是对恒大这种庞然巨物。

这种割裂使得清盘工作异常艰难。安迈不仅需要在两种法律体系、两种商业文化之间周旋,而且,恒大的清盘可能不只是一个法律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安迈同时还要应对地方政府"保交楼"的政治压力,这远远超出了普通清盘人的专业范畴。

所以,尽管这套机制对债权人而言看似不公,但其设计本身存在内在逻辑。清盘工作极度复杂且充满风险,若没有优先受偿的保障,将难以吸引具备专业资质的机构接手,最终可能导致资产加速贬值,损害全体债权人的利益。

结语

2025年,香港房企清盘潮正在加速。路劲刚刚宣布正式违约,富力在3月底的清盘聆讯后前途未卜、弘阳的清盘聆讯则延期到9月底,世茂、华南城已在清盘队列。克而瑞数据显示,2025年房企债务到期规模达5257亿元,比2024年还高。

对安迈、德勤、毕马威这些清盘巨头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

恒大案让我们看清了这门生意的本质:清盘人收费排在所有债权人之前,即使债权人血本无归,他们也旱涝保收。

更讽刺的是,就在房企大规模倒闭的同时,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正在进行激烈的市场争夺。普华永道因恒大审计丑闻流失75%的A股客户,安永成最大赢家,接手25家。在基金审计领域,安永市占率已达44%,成为新的"审计一哥"。

这就是清盘人经济学:实体倒下,服务业崛起;企业破产,专业人士发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