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赵光义完成了统一大业,为何后人评价不高,只因为德不配位
中国历史上,许多被称为"太宗"的帝王都取得了显赫的功绩,像唐太宗李世民、明太宗朱棣(后被嘉靖皇帝改为成祖)等,后世普遍给予他们很高的评价。然而,宋太宗赵光义却是个例外,后人对他的评价非常低,甚至嘲笑他是"赵二",认为他不如哥哥赵匡胤的伟大。

赵光义在位期间,确实也有一些成就。比如,他灭掉了北汉,统一了北方。从这个角度看,他也算有一定的功绩,但为何后人却对他不屑一顾呢?这主要是因为他的战略眼光极为短浅,许多成功都是依赖赵匡胤打下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赵光义的性格阴险狠毒,完全配不上皇帝这个位置。

首先,赵光义收复北汉是捡了赵匡胤的漏。公元979年,赵光义灭掉了北汉,但这并非靠他自己有什么出色的军事才能,而是依靠赵匡胤积累的力量和资源。然而,赵光义并没有因此保持清醒的头脑。几次进攻幽州的失败彻底暴露了他的不足。赵光义在灭北汉后兴奋过度,不顾将领们的反对,坚持继续攻打幽州。当时宋军已经疲惫不堪,补给线拉得很长,士气低落,但赵光义毫不考虑这些,结果在辽军的进攻下被击败,损失惨重。更为尴尬的是,当大军溃败时,赵光义竟然独自乘坐驴车逃跑,丢尽了帝王的颜面。正因如此,赵光义得了个"高粱河车神"的外号,成了史上最为可笑的帝王之一。

接着,赵光义在接下来的北伐战争中也大失所望。公元986年,他虽然派遣了潘美、杨业、田重、曹彬等将领分兵北上,却坚持自己画出阵图,让前线将领按图布阵。然而,战场局势瞬息万变,哪有按照阵图死守的道理?这种刚愎自用的做法最终导致了宋军的惨败,数十万大军丢盔弃甲,狼狈撤退。此外,赵光义还创新了监军制度,让一些不懂军事的官员掌握了大权,束缚了有才能的将领,导致宋军虽然兵力强大,却屡战屡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