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披露两架美军机在南海相继坠毁事件最新进展:已启动打捞作业

2025-11-21 16:04  头条

美国 "战区" 网站 11 月 20 日报道,10 月 26 日美军 "尼米兹" 号航母的 MH-60R 直升机和 F/A-18F 战斗机在南海相继坠毁。 近一个月过去,美海军仅表示打捞正在进行,既说不准何时能完成,也不敢保证一定成功。

要知道美国曾号称深海打捞能力全球顶尖,如今面对两架坠海军机却束手无策。 这背后到底是技术失灵,还是曾经的超级大国早已没了往日底气。

美国确实有专门的打捞力量,海军海洋系统司令部下属的 SUPSALV 部队就是核心。 他们装备的 CURV-21 遥控潜水器,最大作业深度能到 6069 米,理论上应对南海海域完全够用。

还有军事海运司令部的萨尔沃号打捞船,1986 年就已服役,配备 40 吨级吊臂和动态定位系统。 2018 年还曾在帕劳海域打捞过二战飞机残骸,当时也算展现了实力。

可装备看着唬人,实际表现却越来越拉胯。 2022 年 1 月 F-35C 战机在南海坠海,美军动用 CURV-21 和 "毕加索" 号作业船,花了整整 37 天才打捞上岸。

那次坠海深度 3780 米,这次两架军机大概率坠入千米深海,难度并没高到不可逾越。 但现在一个月过去,美军连具体定位都没透露,进度比上次还慢。

关键问题出在后勤保障的空心化。 美军现在越来越依赖外包,打捞 F-35C 和之前的 F/A-18 战机,都得租用巴哈马籍民用作业船。 自己的特种救援船要么退役,要么转作他用,专业装备严重短缺。

萨尔沃号已经服役 39 年,船体和设备老化严重。 美军预备役后勤舰队里,17 艘辅助舰船龄超过 50 年,有的还在用蒸汽动力,可靠性根本没法保证。

美国的后勤人员缺口也雪上加霜。 美军后勤维保岗位一直缺人,SUPSALV 部队的潜水员需要 12 分 30 秒内完成 450 米游泳和 2.4 公里跑步,这样的高标准让招新难上加难。

再看资金投入,美军忙着搞 "对抗性后勤",在印太建 30 多处后勤支点要花近百亿美元。 钱都用在炫耀武力的前沿部署上,反而忽略了打捞救援这类基础保障能力。

2025 年 3 月,美军征用的 "史丹那完美" 号油轮在北海撞船起火,直接让 "油轮安全计划" 损失 10% 运力。 这事儿也说明,依赖民用资源搞军事后勤,根本经不起一点意外。

对比历史,1966 年美军用初代 CURV 潜水器,成功回收了地中海 880 米深处的氢弹。 那时的美国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如今却陷入 "重部署、轻保障" 的怪圈。

英国 2021 年有 F-35B 战机坠海,因为没有独立打捞能力找美国帮忙,最后花了近两年才捞上来。 现在美国自己的打捞效率,快要赶上当年需要它帮忙的英国了。

美军机频繁坠海本身就说明了美国海军现在面临的问题。 美国频繁的海外部署让部队运转节奏过快,地勤人员疲劳疏忽,航母锁链年久失修、飞机刹车未锁定等问题屡见不鲜。

这次短短 30 分钟内两架军机接连坠毁,特朗普猜测可能是劣质燃油或管道老化。 这些细节都暴露了美军装备维护和管理的乱象,光鲜外表下早已漏洞百出。

中国外交部早就表态,愿意从人道主义角度提供必要协助。 但美方一直把南海当作炫耀武力的舞台,频繁派军机军舰寻衅滋事,如今出了事故只能自己扛。明明是在我们家门口耀武扬威,如今却出了岔子,哪还好意思舔着脸来请求中国帮忙。

曾经的美国能在深海打捞核弹、救援潜艇,如今却连两架坠海军机都迟迟捞不上来。 这不是偶然,而是其军事扩张超出自身能力、实力持续下滑的必然结果。

所谓的 "全球部署""深海优势",在后勤空心化、装备老化、人员短缺的现实面前,越来越像自欺欺人的笑话。 南海这片和平之海,从来不是美军撒野的地方,更不是它掩盖实力衰退的遮羞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