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号早上,以色列的坦克在黎巴嫩南部向联合国维和士兵开火,子弹落在他们脚边五米处,维和人员立即趴下躲避,三十分钟后以军才撤离,事后以军承认把穿制服的维和人员当成可疑目标,还推脱说天气不好导致误判,联黎部队对此提出抗议,指出以军违反安理会决议,强调维和人员不应受到攻击。
当天下午,以军高层召开会议,总参谋长扎米尔亲自到场,他表示加沙一半的地盘已被他们控制,但人员尚未完全掌控,他同时指出,军队随时可以越过黄线,这不是地图上的实际界线,而是他们自行划定的作战范围,意味着准备发起全面进攻,目标是摧毁哈马斯的指挥系统和地道网络,这个黄线实际上是以军自己设定的行动底线,可以根据需要决定是否展开攻势。
国防部长卡茨发表讲话,说现在正用炸药和混凝土灌进地道,哈马斯之前利用地下通道发动突袭,以色列就打算彻底堵住这些通道,每填平一条地道,哈马斯的作战能力就会减弱一点,这不是在打扫战场,而是在拆毁整个建筑,连地基都不留下。
美国那边刚提出一个二十点计划,说停火后要让国际部队接管加沙地区,还要解除哈马斯武装,以色列外长卡茨公开表示这事由美国牵头,但到现在没有国家站出来说要带队,这支部队归谁指挥,要在哪里驻扎,有没有法律依据,这些具体问题都没有明确方案,表面上说得热闹,实际上根本没有落实的打算。
最让人想不通的是,维和士兵穿着统一制服,在划定区域里巡逻,按理说一眼就能认出来,结果还是被当成敌人扫射,以军说是天气影响视线,但这个解释实在站不住脚,战场上技术再先进,也不能把规则当作摆设,这种误判不是偶然发生,是整个体系对非战斗人员缺乏基本尊重。
从时间上看,特朗普在10月25日提出了他的二十点计划,而11月16日当天发生了三件事:以色列军队误击维和人员、宣布要越过"黄线",同时地道战仍在继续推进。这些情况表明,以色列方面并不打算收手,反而在加快自己的节奏,国际社会还在讨论如何应对,他们却已经在行动了。
一边有人喊着要和平,一边战火却烧个不停,一边承诺保护维和人员,一边又用坦克向他们开火,规则没人遵守,承诺全都落空,战场上的判断渐渐变成靠直觉决定,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而是信任彻底崩塌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