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太线上80%的致死原因都是失温。"上山前,陕西曙光救援队太白山支队队长段建军告诉我,他也是森林公园管委会的安保负责人。作为南北分界线,秦岭之上气流极不稳定,当山下还是一片晴朗,人们穿着短袖之时,小文公庙很可能处在一片狂风暴雨中,段建军说这是"一天四季"。水汽一来,诸如跑马梁这样的球状平原"四周看起来都一样",能见度缺失,非常容易迷路,加大了坠崖和失联的危险。段建军说:"每年大大小小的救援任务,差不多有100起。"

段建军在曙光太白救援支队办公室内。他说,其实救援任务中的幸存者更多,只是媒体更关注那些遇难的案例而已 (摄影 缓山)
回忆起20年前带队首次穿越,陈铮如今非常后怕,"打死我都不敢带了"。那时候,他们的装备落后,人数还多,幸亏及时下撤。事实上,多年以后,鳌太线穿越中常见的突发状况,他们当时都遇到了,比如秦博轩的失温、陈铮的险些坠崖、俞琳的高原反应、摄影师的高烧。若非那根将所有人系在一起的200米长绳,很难保证没有人不迷路。
鳌太线的困难还包括缺水。行走在龙脊之上,水源补给是个大问题。在帐篷中度过风雪之夜后,带的水已经喝完了。队员极度口渴,有人甚至拿着饭盒戳在帐篷上,想截留从帐篷顶上流下来的雪水。后来,当团队下撤到山沟,遇见一处混着泥浆的水塘时,所有人都拥过去痛饮。登过珠峰的侯生福事后对陈铮说:"这可比登珠峰还难啊!"
历经这一劫之后,大部分人在下山后选择退出,返回西安,剩下11人在山沟里扎营。他们调整休息了3天,等从西安调来了新补给,再重新出发上山,继续往东穿越。陈铮调整了路线,不再走"惑人坪"等更加危险的鬼道,选择了一条更简单的路线。最后下山时,时间已经过去了12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