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追捧的“徒步圈顶流”,鳌太线为何被称为“夺命路线”?(9)

2025-11-21 16:44  三联生活周刊

只不过,这份报告和安全规范后来没能向大众公布。当时,鳌太线穿越还是备案制,但几乎没有穿越者主动备案,负责自然保护区管理的相关部门已在酝酿全面禁止穿越鳌太线,对专家团和体育局强调鳌太线穿越是非法的。第二年,禁止鳌太线穿越的公告发布,被贴在政府官网、微信公号以及山下入口各处。如今,在秦岭脚下的鳌太线入口塘口村,从村口到通向鳌山的村尾都可见标语、横幅以及很多寻人启事,提醒着外来的驴友,穿越是非法的、甚至危险的。

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陕西省森林公安局第二分局发布禁止"鳌太穿越"的公告

另一方面,完全放开、做商业开发更不现实。鳌太线周边本是军事管理区--太白县至今拒绝外国人进入,民用的导航地图也并不完全准确。塘口村村民程秀才回忆,上世纪80年代,军队的炮兵在村口马路上排成一排,对着盘旋在鳌山上空的飞机练习打靶。从90年代开始,山中不时有人穿越,路过他家会讨一口水喝。2012年前后,来的人越来越多,他就做起了"驴友之家"和村里的产业中介。程秀才当过村里的会计和组长,因带领村民种菜致富当过县里的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人脉颇广。

据程秀才观察,早年鳌太线事故率并不高,因为都会请当地的向导。后来网络发达后,很多驴友靠着攻略穿越,不再依赖当地背夫与向导。而且现在很多团体都是在网络上AA制组队,没有情感与信任的纽带。2017年出事的云南团就是在网上组队,没有雇用当地向导。云南团出事后不久,前来穿越的团队一度都自觉地雇了当地向导,但很快恢复原状,事故再次多发。而在鳌太线上,救援远比想象的困难。专家团指出,当地救援主体是村民和公安干警,这部分人反应最快,但通常缺少专业设备。社会救援力量装备精良,但离得远,往往失去最佳救援时间。"一般黄金救援是48小时,但在鳌太线上可能只有20小时。"陈铮说。

图源:央视新闻报道截图

事故频发与禁令之下,鳌太线也在驴友圈中越来越有名,被赋予了不一样的色彩。"他们给人的感觉是,好像都以能穿越鳌太线为荣。"段建军说,来穿越鳌太线的很多都是有一定经验的驴友,带着"我在网上做好攻略了"的盲目自信,或者"我请了假,今天必须赶到××营地"的赶路心态。队伍甚至还遇到过一个河南小伙,只拿着一把斧头上山,说是要在鳌太线上搞生存体验。

多年来不计其数的驴友穿越,也给秦岭的生态造成了影响。在专家团最后撰写的报告中,发现有多处水源被污染,几大主要营地中,矿泉水瓶、塑料袋堆积如山,还有不少衣物与鞋袜。专家团判断,很多东西都是穿越者体力跟不上,为了减轻负重,就随手扔在了山里。再比如,以前本地山民上山采药时会在周边搭建了一些庙宇与佛龛,如今也都被驴友们毁得差不多了。不仅佛像全部被偷拿走了,连门穿也被拆得七零八落--有些在此借宿的驴友们为了御寒,把庙宇的大门拆下来当作了柴火。

陈铮近年来再没去过鳌太线。2018年禁止穿越后,有朋友想让他带着穿越,他都是劝返。20多年后,他和当年的队友们都还记得,当初他们第一次准备上山时,山民们在3000米的雪线之上说话时有一种特定用语。在山民们口中,站在这条龙脊之上,下雨要说"洒洒",刮风要叫"吹吹",下雪则是"飘飘"。说这些语言时,他们小心翼翼,轻言细语,仿佛生怕惊动了山神一般。"就是对大自然有一种天生的敬畏。不是我翻越了山,而是山接纳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