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山猫】
今年10月26日,正在南海活动的"尼米兹"号航母打击大队一天之内发生了两次事故,一架MH-60R"海鹰"直升机与一架F/A-18F"超级大黄蜂"舰载战斗机在半小时内相继坠毁,机组人员则均被救起,近一个月后,美国海军向"战区"(The War Zone)网站透露称,目前他们正在开展坠海飞机的打捞工作。尽管事故发生后不久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就曾表示,飞机故障可能是由"劣质燃油"所引起,但截至目前事故原因仍然没有公开结论。

(资料图)美国海军F/A-18F"超级大黄蜂"舰载战斗机
本周四(11月20日),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发言人马修·科默上校表示,美国军事海运司令部"守护者"级(Safeguard Class)打捞船T-ARS-52"救助者"号(USNS Salvor)正在现场支援搜救打捞行动。不过,他并未透露打捞船的具体位置、是否已有搜寻结果或进一步的打捞时间表安排,此前11月14日,科默曾通过电子邮件告知媒体称美国海军已经开始调动用于搜索现场和打捞飞机的单位。
根据公开的船舶AIS信息追踪网站显示,"救助者"号曾在11月9日出现在巴拉望岛以西的南海海面上,尽管此前曾有公开信息称其于11月8日从菲律宾出发前往关岛,但目前其具体位置则尚不明确。

相关信息追踪网站显示,"救助者"号11月9日曾出现在南海距离巴拉望岛西海岸不远处
作为一艘3300余吨的海上工作船,该船专门为搜救、潜水、拖曳、海上消防、吊装作业和其他"安全合作任务"设计建造,艏艉分别安装了一部7.5吨级和40吨级起重机,并且其使用甲板机械加滑轮组或者液压绞盘配合艏部或艉部滚筒能够实现150吨起吊能力,艏艉滚筒共同工作时更可达到300吨。此外,船上还配备了支持潜水员在190英尺进行空气潜水的潜水系统,包含动力吊臂、潜水平台,以及为潜水员出水后复压和治疗减压病的加压舱,至少在浅水区域水下作业方面"武装到牙齿"。

(资料图)美国军事海运司令部"救助者"号救援打捞船
报道称,美国方面认为由于事故发生在"紧张而充满争议"的南海,属于"靠近中国"的地理位置,而中国在南海部署了"大量资产",包括许多"可以进行某种打捞回收的设备",因此这项行动存在相当大的紧迫性,以防止"飞机或部件落入中国手中"。同时还以美国自身的"外国物资情报"(FME)计划举例,表示中方可能同样存在这种打捞敌方或对手损失装备以进行情报分析和技术研究的行动。
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FME行动是在1974年,由美国中央情报局牵头发起,打捞苏联海军太平洋舰队629A柴电导弹潜艇K-129的行动--"亚速尔计划"(Project Azorian),当事潜艇于1968年3月在北太平洋发生事故沉没,全体艇员在事故中丧生。


失事沉没的苏联海军629A型常规动力导弹潜艇K-129(上图);以及美国中央情报局为该打捞任务专门建造的"修斯·格洛玛探险者"(Hughes Glomar Explorer)号(下图)
近年来,美国海军曾不止一次进行过坠海飞机的回收打捞工作:2022年7月,"杜鲁门"号航母在地中海航行时,一架F/A-18E"超级大黄蜂"战机被暴风雨从甲板上吹落坠海,几周后的8月3日,美国海军和其雇佣的民间海洋公司联手将其打捞回收;更加著名的当属同年发生在亚太地区的另一桩事件,1月24日,一架"卡尔·文森"号上搭载的F-35C战机又在南海活动时着舰失败,飞机在甲板上碰撞起火后滑入海中,3月2日,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和海上系统司令部派出的搜索打捞单位将坠海飞机打捞出水。

2022年1月,一架F-35C在"卡尔·文森"号上着舰失败后坠海
报道认为,作为美国海军主力舰载战斗机的"超级大黄蜂"近年来一直在不断升级,因此机上装有许多敏感零部件,包括AN/APG-79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和先进电子战系统,以及一旦泄露将带来更加严重后果的敌我识别、通信和数据链设备和其运行的软件;而MH-60R则是美国海军主力反潜直升机,同样装有许多相当敏感的部件,包括传感器、对抗设备、通信组件和计算机等,对潜在的对手来说具有"高度吸引力"。

(资料图)美国海军MH-60R"海鹰"反潜直升机
但报道也表示,即便如此,目前仍尚不清楚打捞或者拆解坠海飞机需要多长时间,以及行动成功的可能性。不过据称美国海军将在后续向其通报打捞进展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