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追捧的“徒步圈顶流”,鳌太线为何被称为“夺命路线”?(7)

2025-11-21 16:44  三联生活周刊

在山上行走时,陈铮曾问那些山民,为什么他们以前不往西边去?山民回答说,爷爷辈从小就告诉他们,不要往那边去,"那边很邪"。成功穿越一年后,2002年,当北京方面有人找到陈铮请教太白山的登山路线时,他画了大概五六条路线,从西至东这条鳌太线也在其中,但陈铮在一旁备注--"不建议穿越"。

图源:央视新闻

然而,这反而激起了人们的好奇心。《三秦都市报》的记者随团穿越出来后,撰写了极富感染力的报道,同时陕西省电视台也做了一期相关节目,讲述这次穿越,鳌太线从此进入大众视野,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被大范围曝光。与国内其他线路相比,鳌太线有其特殊的优势:起点和终点离大城市都很近,不像川西、西藏、新疆等路线,仅到达就要舟车劳顿,从西安出发到塘口村,仅需3个多小时。于是,"五一"、端午节、国庆节成了穿越高峰期,但这反而加大了出事概率--这些节日都处在季节交替的时候,正是山上气候最不稳定的时期。

"很多人会把事情想得简单了。"陈铮说。即使他后来再去穿越鳌太线,也要提前几个月做准备,找测绘局购买军用地形图、搜集近几年的气象信息、制定突发应急预案,准备物资精细到指甲刀、针线、硫磺等。他解释说,衣裤和背包都有可能被划破,造成隐患,因此需要针线,而在低温环境下,手指易发倒刺,伤口可能引发流血感染,硫磺则是为了防止蛇等动物夜里靠近帐篷来取暖。

准备工作如此之细,也是他从当年那次穿越中学到的:极端情况下,会暴露一定的人性。很多时候,人们只能自己顾自己。

24年前的那个风雪之夜,当52人走上千层石海时,并不是没有遇到适合扎营搭帐篷的地方。俞琳记得,夜路走到后来,有些队员一碰到空地,就赖在地上,想就地扎营,说什么都不愿继续往前走。得到的答案都是"不能"--很多空地只能扎一两个小帐篷,"那时候人心已经开始散了,大家都只想自己顾自己了"。但陈铮知道,不能让队伍分散,团队有50多人,必须要找到一块足够大的地方才行。

好不容易寻到一片大空地后,陈铮本来安排高烧的摄影师和医生单独在一个小帐篷里休息,但等小帐篷先搭好后,队伍里一干人抢着往里面钻,"拉都拉不住"。陈铮最后进入帐篷,留给他仅有的空间中,还存着一摊水。次日,他给大家发苹果充饥,每人两个,结果发现有人私藏了苹果。"那时候,你能看到很多人性中自私的东西。"秦博轩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