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业界看来,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大背景下,新质生产力正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组织编撰的《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4》提出,农业农村仍然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短板",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还存在创新驱动不足和体制机制障碍造成的卡点"瓶颈"。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新质生产力,在农业农村领域的渗透融合,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新质劳动者、新质劳动资料,并以其新型组合方式改造、升级、拓展、创造劳动资料,为破解创新驱动不足和体制机制障碍提供了新途径。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在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农机产品作业效率、农机化水平等方面都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究其根本,一是资金投入不足,二是人才队伍储备不够。因为行业的特殊性,农机装备产业无法吸引高端人才力量支撑,但现实是很多农机企业急需高素质、专业能力强的人才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近年来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显示度越来越高,我们期待更多资金和人才的涌入,让农机产业跟发达国家尽快看齐。"国内某重点机械工业企业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记者称。
在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表述之前,"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被放在了更显要的位置上。如何理解文件强调"协同"的背景和必要性?对此,李国祥表示,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农业科技化程度高的前提是面向市场化,但就目前的中国市场而言还存在一些资源错配和矛盾。比如,大量的农业高质量人才并不是集中在农业科技企业,而是在高校和科研院所。这与国内的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不高、企业实力不强、传统就业观念等因素有关。只有让这些资源要素充分涌动,让科技攻关方向更"接地气",让科技成果惠及更多农民群体,才能切实提升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协同"意味着打破原有的封闭的关系,促进市场化的企业和体制内的单位加强合作,为农业产业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