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力集团辞退跛脚员工,CEO 致歉:与企业价值观完全不符!(4)

2025-09-30 15:26  网易

深层透视:就业歧视为何屡禁不止?

得力集团的此次风波,并非个例。近年来,"35 岁门槛""性别限制""地域歧视" 等就业壁垒频繁出现,甚至有企业以 "星座""属相" 作为筛选标准,折射出劳动力市场的深层问题。

企业违法成本与管理短板并存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曾湘泉指出,就业歧视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在于违法成本过低。"多数就业歧视案件中,企业仅需支付几千元至万元不等的赔偿,远低于其通过'标签化筛选'节省的招聘成本。" 以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 185 号为例,企业因 "河南人" 标签拒绝求职者,最终仅赔偿 1 万元精神抚慰金及维权费用。

同时,部分企业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也是歧视现象滋生的土壤。"一些企业不懂得通过职位分析、能力测评等专业方法选拔人才,转而依赖年龄、外貌、健康状况等'显性标签'简化筛选流程,本质上是管理能力不足的表现。" 曾湘泉说。

劳动者维权面临多重障碍

尽管法律赋予劳动者维权权利,但实践中维权之路并不顺畅。姚均昌坦言,就业歧视案件中,劳动者往往面临 "举证难" 困境:"企业很少会书面承认歧视理由,求职者需自行收集沟通记录、证人证言等证据,维权周期常长达数月甚至更久,许多人因此选择放弃。"

小钱的经历正是这一现状的缩影。从 5 月遭遇不公到 9 月公开发声,其间长达 4 个月的沉默期,反映出求职者对 "维权影响后续就业" 的担忧。正如网友评论所言:"敢于站出来的已经是少数,更多人只能默默忍受。"

制度完善仍需多方联动

针对这些痛点,专家提出多项解决方案。王天玉建议,应完善就业歧视法律规范体系,明确歧视行为的类型化标准,并根据情节严重程度设置梯度化法律责任,"提高违法成本才能形成有效震慑"。